(去年11月乡议局的新书发布会)
与刘镇发教授认识很多年了,一同出席过几次客家活动或研讨会,但交往并不算多。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夫妻俩无分酷暑寒冬,翻山越岭寻访客家村,记録香港客家习俗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出席香港台湾客属同乡会在横台山村的客家焖猪肉聚会,又见到这对“夫妻档”,羡煞旁人。刘老师负责采访,发嫂负责摄録兼“导演”,吩咐丈夫做这做那,达不到效果就要Encore(重来)。
夫妻俩分工合作创办的Youtube《客家大学堂》频道,从头到尾用客家话播出,每周一个围绕客家的专题,已成为海内外观众了解本港客家生活的窗口,目前已经有近万人订阅。笔者问为甚么要劳心劳力、不计报酬做这事?刘老师说,这是一种情怀,使命感驱动,不想客家语言及习俗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下视频更变得无可稽考,若干年后有人说香港有大量客家人居住过,可能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就像我们年岁高了,迟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香港的传统客家村也一样会逐个消失。现在你去它还在,说不定哪天你重游,它已经坍塌了,被萋萋芳草及藤蔓覆盖了”。
最近见到他一阵寒喧,才知道他退休之后更忙了,刚出版了一本《香港客家话研究》。是一部了解和研究香港客家话的学术力作,从语音、词汇、日常用语等方面对香港客家话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将香港客家话与广州话、梅县话等比较和归纳;对保育香港地方方言和传统特色文化有重要意义。
(笔者与刘镇发教授出席香港台湾客属同乡会在横台山村的客家焖猪肉的聚会。)
书中收集大量的客家话习用语,从四字词组到俗语、歇后语、谜语等。该书还以音频方式呈现,读者只需扫一扫附在书中的二维码,就能聆听客家话习用语,感受香港客家话原汁原味的魅力。
祖籍广东惠阳淡水的刘教授,出生于当时还是客家村的荃湾,不到半岁就迁往新界元朗东郊的横台山村。“父亲不太会也不喜欢讲粤语,所以他始终喜欢住在客家村。加上他干的是建筑行业,以前工友们都以客家话为沟通语言,讲粤语变得可免则免。这情形就像现今老一辈的的香港人不会说普通话”。“由于父亲不习惯说粤语,我们一家人就迁就他只说客家话。而由于父亲常常用客家话教我唸中文书刊,所以我也比其他同龄人拥有更高的客家话能力”。
(刘镇发教授夫妇于1986年在德国留影。)
发嫂是广州出生的宝安客家人,但从小在香港新界长大。而他们的的孩子是在德国出生的,他们一家都能讲流利而纯正的惠阳腔客家话。笔者能感受到刘教授的坚持与执着,我们之间交流,就很习惯“全程讲客家话”。
刘教授指出一个误区,“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牙牙学语时讲方言,会影响学外语的能力。其实,幼儿有能力同时掌握多种语言”。颇认同此一观点。在东南亚,笔者走访的客家新生代,大都能说流利的马来语、英文,还能说客家话及闽南话,显示出惊人的适应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传播媒介,更是身份认同和族群传承的重要一环。但遗憾的是,作为中国人八大方言的客家话,正在无可避免地快速消失。以香港为例,客家族群的年轻一代,很多人已经完全不会说客家话了。刘老师认为,“传承是要从自身做起的,孩子从小到大,跟着我们跑过不少地方,无论我们在世界那个角落,我只跟小孩讲客家话,而妻子讲粤语。其实我妻子以前不太爱讲客家话,只有我一个人跟小孩讲,但他们也成功传承了客家话。我在家里做的语言实验证明,只需要家里有一个人讲客家话,无论是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甚至是保姆,只要坚持跟孩子讲,孩子就能学到。推说我老婆/老公不是客家人,所以我的孩子学不到客家话的客家人,只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所以他对客家话的沟通非常坚持。“现在我的孩子们在国外,无论跟我讲多久的电话,全程都是客家话,说明客家话是一种能足够表达任何现代概念的工具”
数百年来,客家原居民一直香港新界开垦耕植。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在九龙和新界,客家话是最主要的沟通语言。很难想象,新界偏远的客家村至今还有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婆婆不会说粤语。但客家语急剧消隐是不争的事实。
刘教授说,虽然客家话在2014年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客家话的式微无可逆转,很有可能在不久将来,这一曾经的第二大方言将在香港彻底消逝。
(刘镇发教授夫妇于1987年在德国柏林国会前留影。)
不知道的人还以爲刘老师一直是学语言的,殊不知他在专业上“踩过界”的幅度惊人。他的确通晓许多语言,除了必须的普通话、广州话、客家话、英语、德语以外,还说日本语、甚至一点马来语。但他早年在德国留学,是读生物及遗传学,以老鼠研究酒精对胚胎成长的关系。1988年,他获得柏林自由大学生物及遗传学博士。上世纪八十末至九十年代中,他在歌廷根、台北、香港科研机构任分子生物学研究员。1993年初回港后,由于目睹客家话在他周围迅速消失,他出于好奇开始研究这个现象,并且在1994年起决心攻读语言学,希望找到客家话消失的原因和救亡之道。
从生命科学到语言学,“转行”的压力和挑战可谓巨大,但事实证明发哥的转型是成功的。到了2000年,他在香港理工大学取得汉语语言学博士,并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他开始在厦门大学担任中文系副教授,并在2006年升为教授,2017年退休后远赴马来西亚的厦门大学分校执教两年,到2019年才回港。
(刘镇发教授夫妇赠送《香港客家话研究》给笔者。)
刘教授在语言学领域发表过不少论文和研究成果,是研究香港客家话、围头话、香港语言变迁史的代表学者,主攻普通话、粤语、客家话的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广东、福建的濒危粤语和客家方言,以及近代汉语史、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最新出版的《香港客家话研究》,是刘老师的代表作,上面已经做出了介绍。
语言藴藏着的消逝一个族群的文化基因。记得台湾客家文学先驱锺
笔者从事客家文化的写作逾二十个春秋,这条道走得寂寞和艰难,从中感受到要做成一件事很难,要振兴正在走向式微的事更难。但只要对客家文化的薪火传承有意义、功德无量,就值得坚持。愿以此语与刘鎭发老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