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圆墩古村
  • 林文映
  • |
  • 历史春秋网

  


一大早赶到荃湾青龙头,村长锺天养先生已在村边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茶餐厅等候了。此次访谈也是一次实地考察,由邻村的傅天宋师傅作陪。

早就听说青龙头有三个客家村,座落在荃湾最西端。
 


 

笔者研究客家文化逾二十年,却是第一次上山寻访圆墩古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该村建于十八世纪,高峰时有300多位村民,祖祖辈辈靠耕种为生。

驱车上山七弯八拐,风光无限,但见圆墩,田夫仔、青蝈塘路牌掠过。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忽见一处山坳有大片草原,状如圆墩。密林环抱,蓝天白云之下,大群野牛在悠游吃草,由衷感激叹客家先民「真会拣地方」。

数百年来原住民经元荃古道往来,由于政府修建大榄涌水塘,村民都移居山下,废弃的古村由官府修整之后定为法定古迹,整个山谷成为民安队的训练基地。
 


 

虽然旧村石屋已坍塌夷平,但有数幢青砖砌就的房舍保存完好。这些做工考究的建筑盖于1888年。锺村长忆述,当时村里并没有达官贵人,亦无在外发达回乡的商贾。圆墩村在当时交通不便,离海边码头渡口很远,要把大量青砖搬到深山建大宅,必家境殷实,非富则贵。

有前人忆述,曾经有一个叱咤风云的海盗 ,可能以「山高皇帝远」的圆墩作为根据地,用于粮草淡水补给,及藏匿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海盗的压寨夫人是客家人,在客家聚居的山地有语言及习俗之便。这个传说无从考证了。
 



 

关于青龙头或圆墩村的资料,互联网上罕见。所以与当地村民做田野调查及记录口述历史,显得弥足珍贵。在山林里土生土长的锺村长说,圆墩村远离尘嚣,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维持了大约二百年,直到上世纪中旬才有大规模改变。香港开埠早期,圆墩村民去港岛,到处是高楼大厦,恍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许多老一辈的村民,一生呆在深井,难得去一趟九龙,更谈不上去港岛区域了」。

香港客家人读私塾,并不是太久远的记忆。锺村长的哥哥大约八十多岁,小时候就读过俗称卜卜斋的私塾,教学语言是客家话。现在有一定年纪的村民,小时候讲客家话不懂粤语,「但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只懂粤语不讲客家话了」。
 



 

每逢农历带有3、6、9的日子,就是客家墟日,类似大陆北方的赶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住邻村青蝈塘的傅天宋师傅说,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大人带着去荃湾就像进城,是最开心的事」。

「在大光明戏院看过很多戏,包括埃及妖后、宾虚。除了西片,还上映很多石坚、谢贤、曹达华出演的粤语残片,看完戏还有油条、锅贴、豆浆吃」。可以想象,那时候很穷,但却无忧无虑,因为这是一个「穷得只剩快乐」的年代。傅师傅说,
 



 

香港农耕时代的记忆,正在被历史尘封。锺村长、傅师傅陪同笔者流连山谷,还记得泥路两旁都是梯田,现在已被灌木丛覆盖。竹林中随便砍些竹枝,可用作支撑豆角、丝瓜、苦瓜等藤蔓植物的生长。「山坡上长的都是草药,万应万灵,就看你会不会用」。七叶一枝花、两面针治跌打、车钱草可利尿、一包针退烧、鸡屎藤做茶粿。「好山好水,以往村里的小孩轻易不生病,个个天生天养,活蹦乱跳」。
 


 

圆墩村藏在深山老林,祖先源自广东五华县铁炉坝,来到香港建村约有三百年历史,1970年才迁徙到青龙头现址,今届的村长为锺伟文。村口立一牌坊,上书一副对联「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达道通」,所有十四个字的部首皆用「撑艇仔」,令人啧啧称奇。此牌坊立于 1971年,一看而知是圆墩村从山上迁下来时兴建,锺村长告诉笔者,很多珍贵史料已经失散。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村民正在整理资料,以祈修复族谱,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未标明来源于“历史春秋网”的稿件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邮箱:6465372@qq.com;QQ:646537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