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灭亡源于一位盐商的秘密情报
  • 陆弃
  • |
  • 历史春秋网

   周国只是商朝的一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但商周的牧野之战,周武王一战定天下,商纣王命陨摘星楼,铁打的江山一日失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wuwangfazhou.jpg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周武王的情报工作做得好,策反了商朝的许多重要大臣。这些大臣,包括商纣王的大哥微子启,还有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商朝的大夫胶鬲。正是胶鬲,探知了商朝防务空虚的真实情况,与周武王约定了攻击朝歌的具体时间,并策反了参战的商朝奴隶和东南夷俘虏,里应外合,才让商纣王无力反击而遭亡国之辱。
  
  其实商纣王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和后世的楚霸王项羽差不多一样的人物,他致力于用兵东南夷族,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天子”,毛泽东就评价纣王是一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但商纣王错就错在用人不当,不听人言。楚霸王项羽不就是不听范曾之言吗?韩信本来是项羽的兵,不也因为不重视人才而逼走了吗?胶鬲也是一样,人才难得,结果纣王并不重视,结果把这样一个人才逼成了敌人。
  
  胶鬲,出身是个贩卖鱼、盐的商人,现在食盐业供着三个盐业鼻祖,其中一位就是胶鬲,他是盐商的鼻祖,另外两位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亚圣孟子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写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其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便是指的胶鬲这段人生经历。中国有个成语叫“胶鬲之困”,比喻有本事的士人暂时遭遇困境不得志。胶鬲显然是个有本事的士人,但他不得已做了商人。那时侯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所以把他经商这一段人生,比做最不得志的时侯。
  
  胶鬲的人生伯乐,是周文王姬昌。他在贩卖鱼盐的队伍中发现胶鬲很有本事,于是将胶鬲举荐给商纣王做了上大夫。周文王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他在渭水河边发现了八十岁的贤才姜子牙,拜其为相,又在鱼盐队伍里发现了胶鬲,但周文王并没有把胶鬲安排到西周做官,而是推荐给了商纣王,显然出自其他的目的。拿现在的话说,周文王是希望派胶鬲到商朝做“间谍”,窃取商朝的重要情报,从而达到里应外合灭商的目的。显然,胶鬲圆满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西周之所以能一战灭商,来自商朝的微子和胶鬲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大战之前,商纣王曾派出上邦使团出使西周,使团的团长是纣王的大哥微子,成员有胶鬲、伯夷、叔齐等。令纣王想不到的是,他的大哥和少师上大夫胶鬲都出卖了他。周武王许诺微子和胶鬲,如助其灭商兴周,事成之后“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胶鬲回朝后,将商朝的首都防务空虚,外强中干的绝密情报源源不断地报告给周武王,并与周武王约定了灭商的具体日期,史载周武王“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也就是甲子日到达朝歌里应外合。武王东进途中,不断遇到恶劣的天气和险要的道路,行军十分艰难,部下劝武王歇息缓进。但周武王认为自己与胶鬲已约定甲子之期,如不能按时赶到,胶鬲将有危险,他不能失信于天下,也不能失信于胶鬲。最终武王的伐商大军按时到达,牧野之战开始了,西周联军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商纣王因为主要兵力在东南夷作战,紧急组织奴隶七十万人(一说十七万人)应战。不管是七十万人还是十七万人,在军队数量上商纣王占了绝对优势,但商纣王的这些部队显然是“乌合之众”,没有接受过正式军事训练不说,还人心涣散,很有可能在战前接受过胶鬲的策反工作,没有卖力跟西周联军交战不说,还阵前起义,倒戈相向纣王,于是战争成了一边倒,纣王有天大的本事,在这种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也无法作战。说起来纣王是个骨头很硬的人,他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登鹿台自焚而死,保持了帝王最后的尊严。
  
  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兑现了对微子和胶鬲的承诺。传说纣王在东南夷作战胜利的部队因为国破家亡无家可归,东渡大海到了美洲,一个突然兴起的玛雅文明,据说便是殷商文明一脉,印地安人实际是殷地安人。而为灭商兴周立下大功的胶鬲,这位象后世李克农、潘汉年一样的人物,不但尽享荣华富贵,还被盐兴行奉为“盐宗”、“盐圣”,千古留芳。

未标明来源于“历史春秋网”的稿件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邮箱:6465372@qq.com;QQ:646537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