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将士心中的哈达铺
  • 王平
  • |
  • 历史春秋网

  哈达铺是宕昌县北部的一个回汉杂居的小镇,原名哈塔川。1935年和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三支主力长征都从这里经过,让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镇从此声名鹊起。在哈达铺,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做出了把长征的最终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正确决策,使中国革命的航船走上通往胜利的道路。在成千上万名红军将士眼里,哈达铺不仅仅是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也是长征途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和红色圣地。

  意义深远的哈达铺红军大整编。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先后进行过三次整编。先是黎平整编和遵义整编,但由于部队一路行军打仗,战事紧迫,这两次整编的力度还很不够,作用也相对不明显。接着,在云南的扎西整编中央红军开始新的整编。拉西整编侧重解决长征以来,红军队伍中机构重叠、臃肿、机关过于庞大等的问题。虽然力度大,范围广,起到了解决长征以来中央红军里面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贯彻落实党管武装,实行党中央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没有触及到。哈达铺整编是中共中央作出把长征的最终落脚点放在陕北重大决定后,为了有效的解决红军中存在的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贯彻党对实行红军绝对领导原则,明确党中央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的核心领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红军战胜敌人,走向胜利的坚强保证。哈达铺整编的目的旨在通过精简机构,充实基层特别是一线战斗,从而进一步加强党在红军中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红军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上将杨成武眼里,1935年金秋时节的哈达铺充满着希望和光明,灿烂的阳光里,蓝盈盈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是黄橙橙的麦子,满山满坡的萋萋芳草,牛羊在悠闲的啃食这青草。中央红军的整编就在小镇的关帝庙有序的展开,这无疑是红军继扎西整编后,又一次十分重要的整编。在中央负责人会议和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会议决定陕甘北支队,下设3个纵队。向来不善言谈的共和国元帅彭德怀,在1958年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后,拿起笔写道:在哈达铺月休息可四五天,从报纸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苏区根据地,很高兴。“为了充实战斗单位,准备继续战斗,部队需要缩编;为了保存干部,发展新区,也必须缩编---取消三军团,编入一军团。”杨成武说,整编后原红四方面军的二九四团编入原红一军团的四团。毛泽东对他这个团政委语重心长的说,你们必须搞好团结。团结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你们搞好了整编之后的团结,就是一、四方面军亲密团结的标志。哈达铺整编,进一步消除了“派性”,增强了“党性”,使全体红军战士进一步明确了,红军是党的部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团体。通过整训,部队之间、指战员之间加强了团结,进一步明确革命目的,巩固了部队,增强了广大指战员,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1976年6月初,一代儒将,《长征组歌》的创作者萧华重走长征路,兴致勃勃的来到哈达铺。将军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心潮涌动,即兴挥毫写下了,写下了一首富充满豪情的五言诗:“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高度赞扬这次整编的意义和重要作用。

  哈达铺既是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决策地又是红军走向胜利的出发点。1935年9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击溃了把守在甘南州迭部县境内的腊子口的国民党地方军阀鲁大昌的部队,粉粹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图谋。9月18日毛泽东和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军委直属部队主力通过腊子口,翻越大拉梁(岷山)到达岷县的漩窝村和村鹿原村。18日下午,为了摸清敌情,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一方面派先头部队追击残敌,侦查岷县县城的敌人兵力部署,摸清鲁大昌的动向,一方面又给军直属侦察连布置任务,让他们深入岷县南面的哈达铺一带的收集敌情。布置完任务后,毛泽东走了过来,望着即将出发的红军战士,幽默风趣的对指导员曹德连说,我补充一点,指导员你要注意,给我们点精神食粮,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近期和比较近期的,各种都要搞几份来。据曹德连的回忆,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们采取了化装侦查的办法,并研究了具体分工。连长梁兴初负责筹集粮食等物资,副连长刘云标负责侦查警戒,指导员曹德连负责收集国民党各种报纸、杂志和宣传红军的政策。(见《甘肃党史资料》第一辑。第100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他们从缴获的物资里找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报纸,其中的《山西日报》上登着徐海东率领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还有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地图(国民党称之为《匪区略图》),梁兴初和曹德连他们如获至宝,收拾好报纸,派人把报纸和鲁大昌副官,连夜火速送往红一军团军部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驻地。聂荣臻回忆说,他在9月19日得到这些报纸,见一份国民党《山西日报》上登载有,阎锡山进攻陕北红军的消息,他立刻派人把报纸送给了毛泽东。

  在哈达铺休整的日子里,红军的将领把自己获得的,有关陕北根据地消息的报纸,纷纷送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手里,积极为党中央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陈力在《老帅在长征中》一书中就有生动的记述,作为红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在驻地看到部队战士获得的一张国民党报纸上面,有一条消息是报道“国军”进攻陕北红军胜利的新闻,从消息中叶剑英判断出,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叶剑英赶忙向总政治部的白区工作部长贾拓夫说:你看看这篇报道,刘志丹在陕北闹革命,他们的根据地不小,力量也可观······我们到那里去吧,你看怎么样?贾拓夫是陕北省神木人,他是陕北根据地在中央红军长征前排除到中央根据地汇报工作的,后来虽中央红军一道长征,虽然离开陕北一年多了,但他对陕北根据地很了解,他高兴的说:“我们陕北是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艰苦,迫切要求革命,又加上穷乡僻壤,可以和反革命势力进行周旋。”于是他们就去找彭德怀汇报,彭德怀又去找毛泽东,汇报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哈达铺一带的老百姓都有用旧报纸糊墙的习惯。据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记载,后来成了新中国的国防部长的耿飚,在他住的房东家看见一张糊墙的《大公报》上,登有陕北红军的消息,他给房东给了一块大洋,把报纸从土墙揭下来,送到毛泽东的住处。

  到了哈达铺,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副主席也没忘记思考红军的未来。他住哈达铺的“同善社”里,病情稍有好转就吩咐身边的警卫员陈诗林到镇公所找国民党的报纸。周恩来对他找来的《大公报》上刊登有红二十五军转战陕北的消息十分感兴趣。(《南方周末》1996年10月4日,第一版载文题为《哈达铺的报纸是怎么来的?》作者云立新。)

  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和毛泽东等人一起看了1935年7月七日、7月23日、7月29日、7月31日和8月1日的天津《大公报》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毛泽东关于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想法,撰写了具有理论性和说服性的文章---《发展者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后来发表在1935年9月28日出刊的《前进报》上。文章全面阐述了党中央的决策意向,提出了在原定北上抗日目标下重点建立陕甘根据地的设想。在这期报纸上还同时刊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博古,撰写的《陕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一文,同样有理有据的提出了到陕北去建立苏区根据地的任务。(张闻天夫人刘英在1986年第43期《瞭望》杂志上发表的回忆文章)。时任红一军团一师宣传科长彭加伦还根据中央的战略意图,创作了《到陕北区》的革命歌曲,这一切都为进一步坚定广大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信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路上温暖的家,最美的加油站。穹锅是洮岷高一带老百姓喜爱的一种面食,也是干面锅盔的变种。锅盔的直径一般是二尺开外,又圆又厚,像个大锅盖。俗话说陕西关中十大怪中,有一怪"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在今天甘肃省的岷县和宕昌县同样流行这种锅盔。红军攻占天险腊子口后,来到大草滩村,当地的回族群众就是用这种锅盔招待的红军。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深情说:“这个地方回民烙的大烧饼有脸盆那么大,北方人叫锅盔。我们买了不少,因为饥饿,吃的真香,于是又叫老乡烙了一些。后来,毛泽东同志他们来了,吃了也赞不绝口。”

  哈达铺的穹锅,曾给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5年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年近古稀的胡耀邦重走长征路,视察山川秀美的陇南。时任中共宕昌县委书记的杨梓西,询问总书记对哈达铺的印象。当年来到哈达铺时,胡耀邦还是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由于连续的长途跋涉,体力消耗严重,人已消瘦的不成样子。解决饥饿就成了红军部队的首要问题。沉默了一会儿,胡耀邦用双手比划出一个大大的圆形,情不自禁的说,哈达铺的穹锅好吃,真香!兴奋之余,他欣然命笔,题写了“哈达铺纪念馆”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1936年9月8日,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部来到哈达铺。贺龙、任弼时、刘伯承、关向应和周龙等四位警卫员就住在农民张兴元家里。据后来成了共和国将军的周龙回忆,红二方面军开进哈达铺第三天,贺龙、关向应带着他和几位警卫员去岷县红四方面军驻地参加岷州会议,三四天后他们和首长们一起返回哈达铺部队驻地。令他感慨的是,才过了三、四天,村里变得比以前更加热闹了,新建了区、乡、村苏维埃政府,正在召开群众大会,斗恶霸分田地。他惋惜自己用一块大洋在哈达铺买的四个大锅盔,没来的及吃,从岷州回来时全发霉了。1985年周龙重访哈达铺,心潮澎湃的老将军,仔细辨认当年红二方面军指挥部住址和贺龙、任弼时、关向应住过的张家大院旧址,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临别时,感慨万分的说,到了哈达铺,吃上白馒头,过年了!哈达铺是我们长征路上的加油站啊!

  当贺龙走进哈达铺,看见街道两旁摆满锅盔、小麦、糜子、肉类时,很兴奋,马上把供给部的同志喊来说:“赶快找头骡子驮上炒面,沿着原路往回走!我派骑兵侦察连配合你们,务必要把掉在草地里的战友接回来!”供给部马上照办,在茫茫草地上寻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回了一百多个红军战士。在草地艰难行军的日日夜夜里,贺龙得了病,身体饿得瘦骨嶙峋,可他始终关心着二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念念不忘四方面军掉队的战友。他经常告诫部队领导:“遇到四方面军掉队的同志,有马先让他们骑,有粮先让他们吃。”得以生还的同志们感激涕零的说,他们的生命是贺老总拣回来的。

  到哈达铺吃一碗有百年历史传承的周家凉粉是一件惬意快乐的事。临街小铺面里,摆放着两三张低矮的长桌,几根长条凳,桌上有醋瓶和一小碗油泼辣子。坐在小桌旁,你可以亲耳聆听年近百岁的老人细细讲述,当年红军战士围坐在小桌旁吃凉粉的情景。老板娘麻利的从青灰色的陶制酱盆里捞起一坨凉粉,放在案板上迅速切成细长条,放在瓷碗里,浇上调料水,放一小撮葱末和蒜泥,淋上红红的辣椒油,散发着西北高原独有风味的凉粉就呈现在你面前,端起碗,你会连吸带咽的把凉爽的凉粉送进口中,舌头没来得及仔细品味,“哧溜”一下就滑进了候管,让大胃王白白的捡了便宜。与哈达铺凉粉同样好吃的还有穰皮。和好的面团,由于经过人力的揉捏和时间的催化,做出来出的穰皮,柔韧弹滑,口感别致;面筋绵软筋道,透露着小麦特有的香气。用水洗面筋是一件体力活,又是一件技术活,耗时费力,也最麻烦。五十斤的面粉洗上两三个小时,洗出来的面筋还得上笼屉蒸。面筋蒸好后,放在一旁放等待冷却,再把洗过面筋剩下的面糊分次舀到铁皮盘子里,然后放进笼屉中蒸,几分钟后,香喷喷的、亮晃晃的穰皮就出笼了。穰皮放凉后,切成食指状的四棱四方的长条,上面放上几块面筋,浇上调料水,放些葱花和蒜末,淋一勺辣子油,一碗酸爽辣可口的穰皮就能端上餐桌。当地人还喜欢把好吃弹牙,富有营养的面筋和凉粉一起拌着吃,口感更好。

  中央红军的到来,让平静的哈达铺比逢年过节还要热闹。每个连队都要摆上一辆桌丰盛的菜肴,请来群众一同会餐,遇上回民还会特意坐一桌清真菜。红军战士多是南方人,他们爱吃辣子鸡、红烧肉。哈达铺当时的物价很低,五元大洋能买一头大肥猪,二元大洋就能牵走一只肥羊,一块大洋可以买五只鸡。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罗荣桓和军团宣传部长的邓小平、组织部长谭政正跟几个干事,就围坐在哈达铺一个农民家里的热炕上吃辣子炒鸡。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动荡岁月里,许多穷苦人家连肚子也填不饱,一年辛辛苦苦,即是到年关也难得吃上一顿鸡肉。老红军邓发用化名杨定华,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里详细的记叙道:我们电台有个来自贵州的农民说:“我十八岁了,除了我姊姊出嫁那年吃过鸡,到了红军才经常有鸡吃。”辣子炒鸡,淳朴的哈达铺人觉得有些太奢侈,他们喜欢把洋芋和鸡块一起炖煮,这样就可以让人们最大可能多的享受到鸡肉的美味,当他们看到红军官兵也很喜欢吃他们发明的这道美食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岁月,在红军走后,人们就给这道佳肴,起了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长征鸡。

  哈达铺一带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区,高山草地为牛羊猪马提供了营养丰富可口的美味,也为勤劳善良的人们提供了鲜美好吃的肉质品。有种叫黑紫羔羊的绵羊皮肉俱佳,历来为食客追捧。生长快两年的黑紫羔羊也不过四五十斤重,用来做手抓羊肉最适合,生长半年的黑紫羔羊做黄焖堪称天下一绝。由于气候寒凉的缘故,羊肉一年四季吃都是那样的惬意。水草丰美,羊肉没有一点的腥臊味和膻气味,别的地方一到炎炎夏日,人们就不再吃羊肉,一说怕上火,其次就因为羊肉膻味太冲的缘故。红军来哈达铺时,两块大洋就能买只四五十斤的大肥羊,红军战士就花钱买羊,请老乡们一起吃羊肉,请裁缝为自己做羊皮袄穿!

  到哈达铺后,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就忙着购买香烟。开完会议后,兴致勃勃的毛泽东和陈昌奉,到农贸市场上转了一圈,他一边走,一边高兴的称赞,哈达铺是一个热闹的好地方。

  民运干事肖望东乐知道罗荣桓和邓小平烟瘾大,特意带来了宕昌县化马出产的质量上乘,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醇绵长,被人们誉为“九叶灵香草”旱烟。由于地处岷江深山峡谷地带,山大沟深,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化马一带非常适合旱烟生长,当地出产的烟叶在陇南一带久负盛名。见到了货真价实的好烟叶,罗荣桓和邓小平不由得喜出望外,两人会心的一笑,立即揪一撮,装进烟锅里,美美地过了一回烟瘾。过足烟瘾后。他们禁不住感慨万分,回忆起翻越雪山草地时,长时间“断粮”的往事。在红军队伍里,许多老战士都知道,罗荣桓和邓小平的烟瘾都很大。在穿越杳无人烟的草地时,一连好多天找不到一点干粮,就更别说寻找到香气诱人的烟叶了,这可苦坏了两个烟民。一次他们烟瘾犯了,找不到一丁点儿烟末子。大半夜了,无奈之下,罗荣桓只得强迫自己睡觉。烟瘾大的邓小平却怎么也睡不倒,就到外面四处寻找烟叶。一会儿,他兴冲冲的跑回来朝罗荣桓大喊:“老罗起来,我搞到烟叶了!”罗荣桓一看,是一把干树叶。他并不生气,也没有气馁。两位亲密的战友相视一笑,立即将树叶揉碎,放在烟锅里吸了起来。

  曾经指挥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天险,为红军北上披荆斩棘的虎将杨得志,正悠闲地躺在热呼呼的土炕上,腾云驾雾般的吸着“哈德门”香烟,心满意足的过着烟瘾。在过川西毛儿盖草原时饥寒交迫,没有饭吃,更谈不上有烟吸,可他们没有悲观失望,依旧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对革命的前景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他和战友们就把树叶和干草搓碎,拿出平时积攒的废纸卷起来抽,还乐观的把这种特殊“香烟”称之为“毛尔盖牌”。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老将军深情地回忆起在哈达铺休整时的美好时刻:“吸烟的同志买到烟,更高兴。进入雪山、草地后,他们就‘断粮’了。”“如今哈达铺的香烟品种比较多。什么‘单刀’、‘双刀’、‘白飞机’、等等,最受欢迎的是‘哈德门’。因为这种烟不仅好吸,而且每个盒子上都装有一张关公、或者张飞。或者刘备,或者周仓等历史人物的画片。由于有这个玩意儿,连一些不吸烟的战士也纷纷将它买回来。他们将烟送人,抽出画片互相传看。没想到,他们对画片那么感兴趣,瞅过来瞅过去,高兴的像小孩子一样。”当然对于烟瘾大的人,挑选上好的化马烟叶,用草纸卷着吸,最过瘾解馋!

  罗荣桓一直被腰疼病折磨着,在哈达铺,他的腰间正酸疼的厉害,大汗淋漓。好心的房东老大爷就让他脱掉外衣,仰面躺在热炕上。他刚一躺下,就觉得一股热流传遍周身,浑身的各个关节顿时都被打通了,十分舒服,疼痛感明显消失了。自从睡过热炕后,一生戎马倥偬的将军就养成了睡热炕的习惯。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将军顾不上治疗疾病,带着病体不辞劳苦日夜奔波,睡热炕就成了他自创的治疗腰疼病的土办法。

  1942年是山东抗战正处于最艰苦、最紧张的一年,年底,罗荣桓终因劳累过度,出现尿血,人也消瘦许多。罗荣桓经常带病工作,万般无奈之际,他就用自己摸索出来的睡热炕的办法来缓解病痛。有时后,腰疼的实在厉害,他就吃些止疼药,然后继续工作。他常跟身边同志提起,在长征时哈达铺睡热炕的情形,心中多么希望有朝一日重回哈达铺。

  20世纪90十年代,先后有一百多位当年的红军战士、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为哈达铺留言题词。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无不包含着殷殷期盼和衷衷嘱托。中将王恩茂的题词,为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做出的重要贡献做了很好的注解:“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克服无比困难,翻越高原雪山,通过荒凉无边草地,到达第一个有人烟的地方。是千古难忘的红军长征胜利的里程碑,发展强大的新起点,中国革命胜利大放曙光的圣地。”

  徐国贤少将说:“历史的丰碑上永远铭刻着哈达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永远记住哈达铺这个光辉的名字。

  作者:王平,单位:宕昌县委统战部

未标明来源于“历史春秋网”的稿件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邮箱:6465372@qq.com;QQ:646537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