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奏章到奏折,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是奏折制度化的大功臣
  • 陆弃
  • |
  • 历史春秋网

  说起奏折,其实只有几百年历史。最早的奏折,来自于清朝顺治年间,康熙年间奏折被制度化,制度化的功臣,是一个叫张廷玉的人。奏折的历史虽短,但奏章的历史却很长,至少从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就开始批阅奏章了。而且,秦始皇是一位勤政的皇帝,每天批奏章的量,大约十万多字。现在看来,就是读小说,读十万字也得眼花缭乱了。到了清朝,奏章发展到“奏折”,从秦折的产生到灭亡,仅仅二百多年。

茹太素是奏章史一颗耀眼“明星”

  所谓奏章,是指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先秦时代,其实大臣们也会对君王上书的,只不过那个时候不叫奏章或奏折,而叫上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发明了许多制度,其中臣子向帝王上书,改称“奏”。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改名叫“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合称“奏疏”或“奏议”。有章、奏、表、议等各种文种形式。唐宋时又有发展,但只不过名称不同,性质类似。

  奏疏可以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也可以陈政要、言兵事、进谏、弹劾等,总之是向帝王通过文章的形式说出内心的话。历史上有名的奏章,有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一封奏章上去,改变了秦始皇的国家政策。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也很有名,成为学生课本内容,诸葛亮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操在奏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汉朝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隋唐时期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宋朝欧阳修的《上范司谏书》也很有名,一直流传至今。

  但说起奏章史上一颗耀眼的“名星”,不能不提起一位明朝的大臣茹太素。茹太素是朱元璋时代人,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有名的“勤政”皇帝,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400多件政事。但他遇到茹太素写的奏章,还是头痛得很。为什么,因为茹太素写得奏章太长了。茹太素的奏章,动辄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而朱元璋是位文盲皇帝,文化全靠自学而来,哪能忍受得了茹太素这样的夫子式奏章。所以,朱元璋往往一看是茹太素的奏章,一般是懒得看的,但又不能不理茹太素,因为茹太素并非一般的官同,他先后官拜监察御史、四川按察使、刑部侍郎、刑部主事、浙江参政、户部尚书等职,而且是位大忠臣,以“以平允称”,“抗直不屈”著称。故朱元璋只好无奈地叫中书郎王敏念,有一次念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时,朱元璋还没有听出茹太素到底什么意思,不禁勃然大怒,大骂茹太素的奏章“虚词失实、巧文乱真”,表示“朕甚厌之”,将茹太素痛打一顿。

  朱元璋曾和茹太素合作一首诗,前两句为朱元璋所做:“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后两句为茹太素所做:“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茹太素可真的“不避圣心焦”,曾戴着脚镣上朝,后来还是受别人牵累,连坐被处死了。

张廷玉是奏折制度化的功臣

  奏章发展到奏折,是清朝的事。最早的奏折,应该是在清朝顺治期间。据顺治年间大学士王熙自撰年谱记载:“辛丑(顺治十八年),三十四岁……初三日……及奉谕询问‘密封奏折’俱不敢载。”,内中提到奏折二字,说明至少这个时候,已经提到奏折二字了。

  清初延续了明朝的制度,大臣采用上奏制。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但顺治帝很快发现,官员上奏有两个憋端。一是手续繁琐,题奏本要经过通政司、文书房备案、皇帝御览、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六科抄出等诸多程序,效率低下;二是容易泄密,有时奏章还未批复,已经朝野尽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顺治帝发明了奏折制度。奏折也叫“奏摺”、“摺子”,开始并非国家的正式官方文书,只要得到皇帝允许,不论官职大小,即使是微末之员、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也就是说,皇帝迈过了官方的程序规定,自己发明了一套属于自己了解下情的系统,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还有贺折四类。

  提起奏折的制度化,不能不提起一位重要的大臣,他就是清朝的“三朝元老”张廷玉。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而张英就是那位“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故事的主人公。如今“六尺巷”仍在。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奏折在顺治与康熙年间只是随机使用,并非官方正式文书,随意性很强。张廷玉在雍正年间,把顺治帝与康熙帝年间就实行的奏折制度规范化、官方化、程序化,张廷玉改革后,奏折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前算是演习阶段),并因之正式施行了二百多年。直到清末才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寑。

清朝奏折的几大特点

清朝的奏折有如下几大特点:

一、保密性强

  奏折施行以前,朝廷实行的是题本和奏本制度。题本和奏本如何到达皇帝手里阅批,中间得过通政使司这一关,由通政使司进呈,因此在皇帝看到题本或奏本之前,内阁大学士已经“票拟”过了。所以,奏折发明之前,题本和奏本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因为保密性差,容易泄密。自从有了奏折制度,只要得到皇帝允许,奏折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直接到达了皇帝手里,有利于皇帝直接了解下情,有利于皇帝集权。

二、有利于皇帝对于大臣的制约

  因为奏折是皇帝特许的,大臣们并不知道谁享有奏折权。高级官员享有奏折权不假,一些低级官员甚至微末官员,竟也有直接向皇帝奏事的权力,奏折最高峰时,高达一千余人经过了皇帝特许。这样,官员们互相打小报告向皇帝告密,有利于皇帝对大臣们互相制约。

三、提高了行政效率

  奏折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又采用廷寄方法,就象专用车道一样,所以效率极高。皇帝得到的信息快,而皇帝下达指示也通过这条渠道,效率也极快。所以,奏折制度反而成就了另一套行政系统。这套系统成为正常行政管理系统的补充。有效地维护着国家的运转。(陆弃)

未标明来源于“历史春秋网”的稿件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邮箱:6465372@qq.com;QQ:646537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