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家扭转命运的太后们
  • 陆弃
  • |
  • 历史春秋网


  垂帘听政,一般是指帝王年幼、生病或性格软弱不能处理朝政,由太后参与朝政管理、决断朝廷事务。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有很多,先秦时就有著名的宣太后、赵太后,秦始皇之后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又有著名的吕后、武则天、慈禧等。垂帘听政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有的皇太后垂帘听政决断朝廷政务,表现得比皇帝还英明。垂帘听政也并非都是太后大权独揽,恨不得改朝换代,也有的太后为人政派,在皇帝有能力处理朝政时极时还政;当然,更多的太后垂帘听政,女子当国,将朝廷弄得乌七八糟,甚至“引狼入室”,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

  垂帘听政的四大“英明太后”,靠其延续国运

  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中,其实是有几个表现很好、巾帼不让须眉的执政者的。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有四大“英明太后”,她们分别是:东汉朝汉和帝刘肇的皇后邓绥、南北朝时期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冯淑仪、宋辽期间辽国的萧太后萧燕燕、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

  邓绥是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十五岁入宫,二十二岁便被册封为汉和帝刘肇的皇后。刘肇是个挺英明的皇帝,但可惜命短,二十七岁就驾崩了,继位的小皇帝刘隆年纪太小,只有一百多天,邓绥不得不“临朝称制”,走上前台垂帘听政。邓绥其人,有三大特点:第一,德行很高,她进宫本不是皇后,但因为众望所归,继阴皇后之后成为皇后;第二,不宠家人,她的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朝不过是一名虎贲中郎将;第三,执政期间明辨是非、亲断冤狱、重视教化,关心民间疾苦,邓太后是个聪明睿智的太后,以一妇人之力,文治武功都有很大建树,并且没有外戚宦官之祸。虽然在位期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经济得以复苏。在她的管理之下,东汉王朝在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后,得以持续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冯太后,是一名临朝称制的“改革太后”。冯太后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冯太后先后两次“临朝称制”,分别是献文帝拓跋弘朝和孝文帝拓跋宏朝,冯太后杀伐果断,献文帝朝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使大权归政于献文帝,当献文帝对自己的统治不利时,又用计谋软禁了献文帝杀害了他。冯太后是历史上最有名的“铁腕太后”之一,其手段丝毫不逊色于吕后、武则天、慈禧之辈,不管是权臣还是皇帝,先后死于她手。冯太后也很好色,内宠面首不少,但她同时又是一位大政治家,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多有其功。可以说如果没有冯太后的支持,孝文帝是不可能改革成功的。冯太后虽然“临朝称制”,但她因为后来认可了孝文帝,所以是把皇帝作为培养对象对待的,而孝文帝又全面配合这位铁腕祖母,所以不但没有矛盾,反而国运大兴,北魏成为统一中国北方的强大帝国。

  宋辽时期的辽国萧太后,是一位驰骋疆场的太后,她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名叫萧绰,又叫萧燕燕。辽景宗因为经历过耶律察割政变受了惊吓,体弱多病,所以将政事委托给皇后萧燕燕独立裁决,辽景宗在位十四年后驾崩,儿子才十二岁,所以临终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也就是说,萧太后在景宗朝和圣宗朝,是实际上的执政者。在小说《杨家将》里,萧太后是辽国的代言人。萧太后是一位杀伐果断的太后,正是由她对辽国的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辽国由奴隶制一步跨越到封建制度。史载萧燕燕“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是一位可以御驾亲征的太后,她在位期间,“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曾经两败宋军,逼杀了杨家将的第一代主将杨继业,并在战败的情况下与宋朝签定了“澶渊之盟”,塑造了辽宋百年和平。可以说,萧太后在辽朝历史上,是最功勋卓著的统治者。

  宋朝历史上也有一位贤后,虽然垂帘听政,但被史书称为“女中尧舜”,她就是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高滔滔是宋神宗的母亲,宋神宗信任王安石,实行变法。而高滔滔信任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宋神宗驾崩后,继位的小皇帝宋哲宗赵煦年仅十岁,所以由高滔滔“临朝称制”。高滔滔虽然反对变法,是个保守派领袖,执政之初便废除了新法,提拔司马光上位,但她却是个贤德之人,一是自身“廉洁自奉,处事公正”,二是并不重用她的家人,兄弟侄子并没有因她而形成外戚力量,所以朝廷对她很是信服。由于高滔滔管理得好,国家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司马光称高太后为“女中尧舜”。

  垂帘听政的四大“极权太后”,国家因之转轨

  历史上有四大垂帘听政的“极权太后”,她们权力太大,乃至国家因之走上另外一条道路,有的差点亡国,有的步入亡国,有的导致亡国,因家因为她们的执政,走上另外一条道路。她们就是西汉的吕后、北魏的胡太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太后。

  西汉的吕后,名叫吕雉,是刘邦的皇后。刘邦驾崩后,吕后报复戚氏,将她制成了“人彘”,使得汉惠帝受了惊吓,不能理政。实际权力归于吕后。汉惠帝驾崩后,汉少帝即位,因为年少还是吕后“临后称制”,汉少帝是个导霉皇帝,不但当皇帝时说了不算,最后还被吕后杀了。吕后立了长沙王刘义为帝,是为后少帝,还是她自己“临朝称制”,前后长达十六年的时间。刘邦的八个儿子,有四个直接或间接死于吕后之手,她毒杀刘如意,饿杀刘友,逼杀刘恢,亲生儿子刘盈也因其受了惊吓最后死掉。另一方面,吕后大力扶持吕氏力量,形成了一个以吕禄、吕产为代表的强大外戚集团,差点夺了刘氏天下。幸运的是,吕后死后,吕氏集团被忠于刘氏的朝臣清除,历史仍然延续刘氏的大汉天下正轨。

  北魏的胡太后,名叫胡仙真,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北魏孝明帝元诩的生母。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但胡太后生了皇子却被朝臣保住了性命,其政治智慧之高明令人惊叹。胡太后不但没有因“子贵母死”制度而死,反而在儿子元诩继位后“临朝称制”,胡太后是个十分淫乱的皇太后,她执政期间朝政混乱,孝明帝不能亲政,曾作诗“无为而治赖母明”。但饶是如此,最后还是被亲生母亲胡太后毒死。孝明帝驾崩后,胡太后竟然让“元姑娘”继位,这是一个婴儿,而且是个女孩。最后瞒不住了又废除之,立三岁的元钊为帝,史称“北魏幼主”。由于胡太后的执政混乱,军阀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的借口发动叛乱,胡太后及后宫嫔妃、朝廷官员两千多人皆被沉河而死。胡太后死后仅仅六年,北魏亡国。

  唐朝的武则天是大家熟知的皇帝,她在唐高宗期间就因为高宗身体欠佳垂帘听政,与李治并称“二圣”。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先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最后干脆取而代之,建立了武周王朝,使唐朝一度亡国。武则天是垂帘听政最成功的典范,至今仍然是女性成功的骄傲。

  慈禧太后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垂帘听政者。咸丰帝驾崩后,同治皇帝与光绪皇帝执政期间,实际上是慈禧说了算的,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慈禧时期发生了许多事件,比如诛杀顾命八大臣,比如洋务运动,比如鸦片战争,比如八国联军进中国。中国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这一时期签订的。慈禧以一女人之力,维系清朝江山,殊为不易。她的政治手段高明,但却挽救不了大清王朝的命运。她临终前对自己的执政进行了忏悔,并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此后,女人不可与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可惜,慈禧死后,清朝就迎来了末代皇帝溥仪。

  垂帘听政的“过渡太后”,及时还政延续王朝

  垂帘听政的太后,有的有野心,但更多的是没有野心的,只是因为皇帝年幼过渡一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皇后或太后,更多的是“过渡皇后”。

  过渡太后最有名的,当属东晋时期的褚太后。褚太后名叫褚蒜子,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褚蒜子曾三度临朝,历经六位皇帝。

  但褚蒜子并不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她一心想退到深宫之中,吃斋念佛,但由于生在了那个朝政混乱的年代,被逼无奈,一次次不得不走上前台。她的丈夫司马岳二十三岁就驾崩了,儿子司马聃继位,年仅三岁,褚蒜子不得不抱着皇帝继位;司马聃十五岁时,褚蒜子还政于皇帝,是为晋穆帝。但司马聃十九岁时就死了,晋哀帝司马丕继位,偏偏这个司马丕是个病殃子,而且是个糊涂皇帝,理不了朝政,褚蒜子不得不又走上前台。司马丕24岁就死了,晋废帝司马奕继位,司马奕虽然是个成年人,也没有什么过错,但这时权臣桓温当政,找了个理由废掉了他,并以褚蒜子的名义行“伊霍之举”,褚蒜子废除皇帝,实际上是受权臣胁迫;司马奕下台后,简文帝司马昱即位。简文帝当了八个月皇帝,因为权臣当政说了不算,忧郁而死,孝武帝司马曜继位,因为年仅十一岁,权臣桓温又死了,褚蒜子不得不又走上前台临朝称制。这个没有权力欲的女人,一次次走上政治斗争的前台,最后终于还政于司马曜,退居深宫终老了。

  除东晋的褚蒜子外,宋朝是出过渡太后最多的朝代。十八位皇帝出现了九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其中包括宋真宗的皇后刘氏、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宋英宗的皇后高氏、宋神宗的皇后向氏、宋哲宗的皇后孟氏、宋高宗的皇后吴氏、宋宁宗的皇后杨氏、宋理宗的皇后谢氏、宋度宗的淑妃杨氏。其中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就是戏剧《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角,垂帘听政十一年之久,史称“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并没有戏剧中那般可恶。刘娥之后,其他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都非常贤德,没有出现一个吕后、武则天那样的人物,大多垂帘一段时间便撤帘还政,有宋一代,没有女主当国的局面出现。

  除以上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太后垂帘,比如汉章帝的皇后五年临朝称制,史称窦太后,但最后窦氏兄弟被一网打尺,没有好下场;唐朝的唐中宗皇后韦后垂帘,试图效法武则天,最后被杀身死。全部算起来,历史上约有三十多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宫廷故事。(陆弃)

未标明来源于“历史春秋网”的稿件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邮箱:6465372@qq.com;QQ:646537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