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平: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千秋永传正气歌
  • 叶德平
  • |
  • 历史春秋网

  天地有正气

  南宋硕儒朱熹认为天地是“理”、“气”二元,相合而生。文天祥指,这就是充沛于天地之间的“正气”。它赋予世间万物诸般形态——地上的山川河岳、天上的日月星辰,乃至人生而有之的“浩然正气”,无不是它所化生。在国运清明之时,“正气”会以“祥和之象”,呈现在朝廷之上;在时运艰危之际,它会寄生于“节义之士”,挺身庙堂之中。

叶德平: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千秋永传正气歌

  对饱受“七气”侵袭的文天祥来说,他生存下来的唯一理由,就是“守护大宋”。而他,也从哲学里、从历史里,找到守护的理据;这或多或少地纾缓当下的苦楚。

  十二地维与天柱

  文天祥连用四个“在”字,以排比句式,把齐大史、晋董狐,以及汉代张良和苏武,一一点出,气势极之充沛。在连用“四在”句之后,他为免单调,改用“四为”句,把严颜、嵇康、张巡、颜杲颜四人的义举带出。最后,他再次变奏,把“四为”化为四“或为”句,而且又把单句变为复句,一时间节奏骤然减慢,铺垫出后文的激昂立论。

叶德平: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千秋永传正气歌

  他历数前朝十二位忠臣义士,指出他们无不在国难当头之际,验证了自身高洁的灵魂。他们不是不爱惜性命,只是在家国兴亡之时,他们只好把个人生死置诸度外。不畏权奸的史官、拼命驱敌的将相、宁死不屈的义士,证明了“正气”的磅薄恢宏,说明了这正是社稷赖以立足的“地维”、“天柱”,也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安身立命之所。

  从历史逻辑来说,这十二个人并非顺着时序而写,看起来,文天祥好像已乱了套;但事实上,这更显得了他当下的激动,急不及待把心中的郁结,一口气吐露出来——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文气稍为一缓;接着,深呼吸一下,就由“在齐太史简”念到“逆竖头破裂”;文天祥似乎不曾换气,想把久藏在心的阵阵悲忏,倾然吐露出来,展现出气脉连动的魂魄。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本诗可分为三个部分: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为第一部分;“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

  前两部分,从天道说到人事,这一部分,再从人事转到自身。

  这些年来,国运不祥,身为丞相的文天祥,自己犹如遭逢“阳九”厄运。纵然,他负隅顽拒,但在命运面前,他唯有徒叹奈何。囹圄的煎熬并没有磨蚀文天祥的意志,鼎镬之刑于他而言,不过是糖饴,何其畏惧!自身的高贵与卑贱,本来就不是外在能够大右,他即使厕身于牛马之所,依旧可以活得如凤凰般高洁。

叶德平: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千秋永传正气歌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本质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代英豪竟然要把安身立命于监牢之中。然而,文天祥没有因此而气馁,因为只要抬头一望,就能看到青天之上,有一群夙昔先贤并立在前,提着灯,为他照亮前途。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是全诗的总结,也是诗眼所在。文天祥以名留青史的古人勉励自己,印证忠臣义士纵然失意一时,但仍然会得到千秋歌颂。他,以淡然的一笔,为这一曲慷慨悲壮的乐曲划上句号。(叶德平)

作者:叶德平博士,香港资深教育工作者,知名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常委,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高级讲师,中文、历史课程学术统筹,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未标明来源于“历史春秋网”的稿件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邮箱:6465372@qq.com;QQ:646537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