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头说完颜亮
说起来,我写了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就是以完颜亮为主人公的,可是怎样介绍他,我居然犹豫了将近三天。最后听了思文的建议:多做技术性介绍。
完颜亮金太祖的长孙,是辽王完颜宗干的第二个儿子,生于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
完颜亮本名完颜迪古乃,他的嫡亲哥哥曾经出使过南宋,后来因酗酒而亡的。生母是宗干的妾室渤海人大氏。大氏是渤海王族,女真皇室亲贵娶渤海贵族的起因是联姻,加强两族的关系。据考证,大氏年长宗干七岁。
当时女真族的男孩子都是16岁开始从军。可是,《金史》记载,完颜亮18岁才到金兀术的帐下任职。后来我在翻查史料的当中发现。完颜亮曾经有过当“质子”的经历。也就是说,他应该是15岁左右,曾经当过质子,但究竟在哪里去当质子,无从查找。
所以,他18岁的时候,跟着他一位本族叔叔,前往金兀术帐下服役。他以宗室子的身份为奉国上将军,任职行军万户,后迁骠骑上将军,一路升迁最高至太保、领三省事。
第一仗,就是他在这个叔叔的带领下夜间袭击了岳飞属下一股部队。取得了战功。他晋升的快,决不单单因为他是宗室子弟。而且金兀术治军甚严,完颜亮一定是表现极佳才会晋升。
天眷三年(1140年)完颜亮担任奉国上将军,是正常晋升。而行军万户是他因为是宗室子弟而获得的。
奉国上将军,以金的官制品级来论,属于从三品上。放到地方,仅次于府尹;搁在朝廷,也在六部的正副部长——尚书、侍郎——之间了。
在金代一个军人晋升时所必须的六种军功来参照一下:
一曰川野见阵,最出当先,杀退敌军。
二曰攻打抗拒州县山寨,夺得敌楼。
三曰争取船桥,越险先登。
四曰远探捕得喉舌。
五曰险难之间,远处报事情成功。
六曰谋事得济,越众立功。
不难看出,金代军功晋升制度实际上相当的苛刻。而宗室子弟可以凭借天潢贵胄的身份,二年时间(为质子的时间)就获此高位了。
完颜亮在金兀术军中任行军万户,开始是奉国上将军,后不久,晋升为骠骑上将军,品级自然有了提高,成为正三品下了。这一定是有了军功。
皇统四年(1144年),也就是从军四年后,完颜亮再次升级成龙虎卫上将军。这一下,他的品级已经达到了正三品上,和六部尚书是平级了。当然,这是武职;不过,在文职上,他的地位甚至更高——出任中京留守。这里面是有故事的,本来他谋取的是燕京留守,但是金兀术将这个职务给了自己的小弟弟,他才担任了中京留守。
接着,也是因为机会,他回朝担任光禄大夫。光禄大夫的品级,已经是从二品上了。这是完颜亶希望他回来辅佐自己、也是完颜宗干让他从政的开始。
完颜亮自幼天才英发,深沉有大略,风仪闲逸静和,体态雄伟练达,并极度崇尚汉文化,爱与留居于金地的辽宋名士交往,宗室之内名声颇善。百度百科上说金熙宗完颜亶忌惮他的才干,这事是没有的,而是不断地重用他。还说因此完颜亮才勾结人发动政变谋杀了完颜亶,历史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谋杀完颜亶的另有其人,完颜亮是最后知道的,因为他早已看不惯金熙宗酗酒后滥杀无辜的作为,跟着参与了进去,只因为一个家奴的缘故,无意间坐上了皇位。
完颜亶和完颜亮之间曾经有过一次误会。
皇统七年(1147)五月,金熙宗召完颜亮入当时的金国首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内)为同判大宗正事,加特进。十一月,拜尚书左丞,把持了权柄,安插自己的心腹担任要职,其中萧裕成为兵部侍郎(国防部次长)。十一月某日和金熙宗谈话时,谈到金太祖创业艰难,完颜亮痛哭流涕,金熙宗认为他很忠心。后来升职加快。第二年(1148)六月,拜平章政事。十一月,拜右丞相。1149年正月,兼都元帅。三月,拜太保、领三省事,更加八面玲珑,和有权势家族来往密切,结其欢心。
皇统九年(1149)时有件事,金熙宗对完颜亮有所不满。正月,金熙宗派寝殿小底大兴国以宋司马光画像及其它珍玩赐完颜亮生日礼物。当时,悼平皇后裴满氏对完颜亮印象也特别好。在金熙宗送过礼物之后,裴满氏又单独备了一份礼物,派专人给完颜亮送去。这引起了金熙宗不悦,将小底大兴国打了一百杖,还追回了裴满氏的礼物。
完颜亮对此事很是不安。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因为天象不佳,大旱耽误播种,安排学士张钧起草完颜亶的罪己诏书,用晦涩的文言表达谦虚,德不配位。这在中原都是俗套常事。可是,被人用女真文一解释,完颜亶几乎就是罪人了。一气之下,杀掉了张钧。
金熙宗又问是谁指使的,左丞相完颜宗贤回答说是太保完颜亮负责此事。金熙宗不悦,遂贬完颜亮,降为到汴京(今河南开封)领行台尚书省事。这时,完颜亮开始有动作,要聚集由他父亲培养出来的力量了。由于完颜宗干的威信太高了,很多人愿意听从他的调动。而河南军队是他曾经统领过的。
这时,完颜亶将张钧的事情弄清楚了,不过是中原的官样文章,知道完颜亮是冤枉的,所以派人追完颜亮回京,也不说理由。
完颜亮到中京(良乡,笔者曾经追踪过他当时的行踪)时,被金熙宗的使者追上了。下旨召还。完颜亮不知熙宗的意图,非常恐惧。求神拜佛,掣签算命一番才随使者回京(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回来后,完颜亶也不作解释,官复原职恢复为平章政事。
此时,他确实对完颜亶有了二心,但是,他并没有策划谋杀完颜亶。说他首先策划政变,谋杀完颜亶是冤枉了他。
二 是唐括辩、完颜秉德主导杀的金熙宗完颜亶
那么是谁要谋杀金熙宗完颜亶呢?
主要是唐括辩和完颜秉德两个人,大兴国也参与了。他们谋杀的动机被有的历史学家看来是小事,我自己想想,可不是,如果放到我身上,我也会要杀完颜亶的。
完颜亮在朝中是个有职有权的高官。皇统七年(1147年),完颜亮的职务是“同判大宗正事”,加特进。是判大宗正事的副手。这种用法,也可以在“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知某府/同知某府”之类的地方找到。
那么“判大宗正事”,又是什么官呢?从字面上看,可以把它理解成“判理大宗正(管控)的事情”。这里的“大宗正”是金朝的机构名,其实就是以前朝代的“宗正”,专门负责管理皇家宗室事务。而它的一把手,自然一般也由宗室人员来充任,历来位列九卿之中——而所谓“三公九卿”,地位一直极为尊崇;即便是副手“同判大宗正事”,那也是相当有声望了——按金官制,“同判大宗正事”为从二品,仅次于判大宗正事,又高于三品的同签大宗正事。
同判大宗正事,加特进。“特进”是沿袭唐朝官制的文官品阶,它并不是管事的职官,而是虚位的散官;特点有点类似于军衔。比如说,一位师长,他的级别是正师,军衔是大校——这个特进,就有点“大校”的意思。从级别上讲,特进当然不止是师级干部的水准,以唐制而论,它属于文散官的第二级,而它上面的第一级,就已经是“开府仪同三司”了;换言之,这个第二级的“特进”,也是很高级别的品阶了——如果以它在金朝的实际品级来说的话,特进就是“从一品中次”,一个很罗嗦的级别——从一品,中级,下等。
在金代文官的职位金字塔上,“特进”所在的位置,已经离塔尖很近了——在总共四十二级晋升台阶上,完颜亮的脚,现在已经踩在了正数第三级上。
从这一点看,完颜亮的官和衔又有点特殊——正常情况下,官职可以速晋,但衔级一般是靠资历慢慢积累的,所以很多官员往往是官高于衔;不过在完颜亮这儿却倒过来了,官是二品,衔却是一品——衔升得比职务还快,就好比我们大家突然发现一位上校营长似的——这也算完颜亮的一奇吧。
半年后,完颜亮由宗室官员进入了中央最核心的机关——尚书省,成为尚书左丞。
“尚书左丞”是尚书省的一个官位,与“尚书右丞”相对,同为正二品。这缺少了“相”字的左右二丞,正是同一个尚书省内,带“相”字的左、右丞相的副手。尚书省是大金朝廷的枢机总管,能在如此要害机关“行走”,而且在单位人事榜上排名第六,完颜亮也算是够爽了。
这一年,完颜亮才25岁。
次年六月,他在尚书省的排名由第六升为第四/五,升任“平章政事”。之所以是四/五,原因倒不复杂:毕竟,在尚书省的编制表上,就是有两个平章政事。
这排名上一点点的变动。尚书左丞,还属于部门长官,而“平章政事”及再之前的几位,就都已经是明文规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宰相了——《金史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内明确写道:
尚书省
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左丞相、右丞相各一员,从一品。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
这段话还告诉我们,完颜亮的官职紧赶慢赶,终于追上他的衔级了——平章政事也是从一品。至此,他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一品大僚了。
又半年后,完颜亮在尚书省的排位又提高到了第三名,他升任为右丞相。文职如此,武职也没落后——两个月后,他又兼任了都元帅。
都元帅府,是金朝的最高军事机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军委,于伐宋时设立。它的首长自然就是都元帅,为从一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军委第一副主席。
文为丞相,武为都帅,年纪轻轻,同兼二职——看来金熙宗完颜亶对他的信赖,那也绝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了。
这一年,完颜亮才26岁。
金朝从建国之初,就是宗室掌权,子弟继之。但是,居于庙堂之高的,还是不多的,到完颜亮这个水准的,也只有几人。丞相可以有几个,而都元帅是独一无二职务了。皇帝就把国权、军权都这么放心地交给他,除了血缘之外,就是他本人有着非同寻常的能力,干的很好,没出纰漏。
结果他兼都元帅后两个月,又再次升官,新的职位是太保。
金朝改革了勃极烈制度,就是用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来替代的,金朝谓之“三师”,那是当时普通人类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官——在《志第三十六•百官一》中,三师那可是排名并列第一的官位。
他本来是从一品——文、武、衔都是从一品——而现在,因为升级为太保,终于成为正一品了。
不过,太保作为太子的三师之一,任务是“师范一人,仪刑四海”;而隋唐以后,三师整体没落,渐渐成为礼仪性的虚衔。虽然这份信任和赏识是没话说的,但也似乎多少有了点明升暗降的意思;于是,为了表明不是降,同时金熙宗又升他为领三省事。
所谓“领三省事”,就是“统领三个省的事务”。这三个省,是金太宗于天会四年(1126年)设立的,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简单而不太精确地说,尚书省就是中央的执行机构,中书省大致相当于负责决策的宰相府,而门下省则是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部门,有点儿大内总管的意思。
一共就这么三个省,还都归一个人管——这个“领三省事”的威权到底有多大,也就可以想象了——说白了,全天下的人和事,即便是皇帝身边的事,他都能管的到!
完颜亮仅仅用了九年,就已经上升到了整个金国的权力巅峰——当然,是臣子所能达到的巅峰——内治宫掖,外管地方;文为帝师,武为都帅;真个要名有名,要权有权,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这时候的完颜亮才27岁。
但是,只是因为手下人起草了个诏书,而且还是文言文,就受到贬斥,尽管后来纠正了,完颜亮也是心有不甘。但是,此时他并没有杀心。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诸多记载,说完颜亮荒淫无度要夺完颜雍的妻子乌林答氏,导致乌林答氏投水自杀。可是他为什么对完颜雍的女儿很尊重呢?
完颜亮让完颜雍的爱妻乌林答氏进京,更主要的也是当人质,乌林答氏“担忧受辱”,在进京的路上到了良乡的固节驿——现在的固村,我曾经在这个村住了十年多。
结果乌林答氏投湖自尽。后来完颜雍起兵称帝,夺取了完颜亮的江山。完颜雍称帝后因为对爱妻的思念,一辈子再也没有立皇后。网上看过一些资料,说完颜雍和乌林答氏的女儿豫国公主和母亲长得非常像,起舞的时候让完颜雍想起了爱妻。
豫国公主和母亲长得如此相像,肯定非常美,母亲被完颜亮惦记,自己还年轻竟然没被惦记!
我觉得乌林答氏有些冤枉完颜亮,是完颜雍的政治阴谋。
闲话少叙。
刺杀完颜亶的举动,唐括辩几人已经议论多时,完颜亮根本不知道。在最关键的时候,麻产告诉了他。当他听说此事,心情非常矛盾,忧心忡忡。当然,除了唐括辩,其他人都不轻松。事已至此,在实际刺杀的时候,他没有拖泥带水是很果断。本来主事的唐括辩是不同意他坐上帝位的,但是,他在家奴的搀扶下,就坐上了帝位,我搜寻史料,倒是有一种可能,就是唐括辩如果当时还反对的话,他会杀掉唐括辩的。
三 避不开的卫绍王完颜永济
完颜亮迁了祖宗陵寝,形成金皇陵。完颜永济修建了金章宗的道陵,之后再无皇帝埋入。也就是说,金皇陵的历史在完颜永济手中结束。
(一) 一直平庸
卫绍王完颜永济(?―1213年9月11日),本名允济,字兴胜,生于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是金朝第七位皇帝,金世宗完颜雍第七子,金显宗完颜允恭异母弟,母为元妃李氏。
他生的好看,美男子。“卫王长身,美髯须,”性格天资俭约,不好华饰。
大定十一年(1171年),册封薛王,历任刑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秘书监等。金章宗完颜璟即位后,改封潞王,改名完颜永济。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即位为帝,年号大安。 他主持修建了金皇陵最豪华的一座陵墓,就是金章宗的道陵,成为京西南一景。
完颜永济自幼懦弱,平庸无能,心无卓见,识人、理政能力皆弱,但却在世宗、章宗和朝臣面前,表现出一副持重老成和与世无争的样子。
大定十一年(1171年),完颜永济被封为薛王。同年,进封为禭王。
大定十七年(1177年),授世袭猛安。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
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为秘书监。
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转刑部尚书。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改任殿前都点检。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完颜永济的父亲金世宗去世,其侄子金章宗完颜璟即位,进封他为潞王。
明昌二年(1191年),进封为韩王。承安二年(1197年),改封卫王。
(二) 登基为帝
泰和八年(1208年)冬,对诸王疑虑重重的金章宗,决定让永济兼任武定军节度使,以掌握兵权,不久,又诏永济入朝,封他为王傅府尉官,以检制宗室。
此时,完颜永济也成为了金章宗最亲近的人了。章宗在选皇位的交接人时,考察到自己的皇儿还未出世,密召完颜永济说:“将来这两个未出世的皇儿,如其中有男,当立为储;如皆是男,必择可立者立之。”
金章宗以为这样就能保子孙永掌皇权的地位。
完颜永济心领神会,信誓旦旦地答应了。因而永济便侥幸地接替了皇位。
金章宗于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病死。时金章宗无子,贾妃、范妃还在怀孕中,元妃李氏、宦官李新喜、平章政事完颜匡等人设计于同月立完颜永济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大安”。
完颜永济即位后,为了保住皇位,立即毒杀了贾妃,又令范妃堕胎,并将她削发为尼。
大安二年(1210年)八月,完颜永济立自己的儿子胙王完颜恪为皇太子。
(三) 内忧外患
完颜永济平庸无能,他还真的没有想到皇帝是真不好当。就在他皇位还没坐暖和的时候。蒙古人羽翼已经丰满。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经过大萨满阔阔出请示“上天”,称“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仍入贡于大金,并曾见到过卫绍王完颜永济。金章宗死后,成吉思汗听说完颜永济继位,极端蔑视,声称:“我以前以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派来的使者,然而怎么能有这样的庸懦之辈呢?”
成吉思汗开始有意进攻金国了,首先出兵进攻臣属金国的西夏,西夏向金求援,完颜永济竟然坐视不救。西夏向蒙古屈服,成吉思汗兵势日炽,金朝势危。
大安三年(1211年)春,蒙古入贡,完颜永济遣重兵分屯山后八达岭一带,欲就蒙古人进场之时袭杀。然而金朝屯在卢定河一带的乣军中竟然有人去给蒙古报信,蒙古人开始还将信将疑,然而报信者络绎不断,蒙古人遣人窥之,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迁延不进。
“乣军”是契丹及北方其它部族的武装力量,虽然受制于金朝,却与女真统治者离心离德,此时更明确倾向于新兴的蒙古贵族。
完颜永济加害成吉思汗的计划未能实现,成吉思汗不仅不再向大金进贡,而且对金先发制人。在蒙军强大攻势面前,完颜永济束手无策,只知与臣下相对哭泣。同年九月,蒙古军逼近中都,因城防坚固兼有重兵防守, 完颜永济又采纳主战死守的建议而顽强防守,击败了蒙古军,保住了中都。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段。
大安四年(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亲征金国,一度包围金西京大同府。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今吉林省境起兵反金,数月之间发展至十余万人。耶律留哥依附蒙古,又在迪吉脑儿(今辽宁昌图附近)击败金兵,金朝的处境更加不妙。
(四) 遇弑身亡
至宁元年(1213年)八月,成吉思汗再次率大军逼近中都。此时负责防守中都北面的右副元帅胡沙虎,在两年前蒙古军南下时,曾临阵怯逃,丢弃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逃回中都。
完颜永济对他非但未治罪,反而仍重用为将。蒙古军逼近时,他仍然一味游猎,不理防务。
完颜永济派使臣到军营去严词督促,胡沙虎恼羞成怒,于8月25日凌晨,联络完颜丑奴、蒲察六斤、乌古论孛剌等人反叛,从通玄门杀入中都东华门,占据了皇宫。第二天,劫持完颜永济出宫。不久,派宦官李思中用毒酒将完颜永济毒杀。
九月,迎立完颜珣为帝,即金宣宗。
胡沙虎请废允济为庶人,诏百官三百余人议于朝堂。太子少傅奥屯忠孝、侍读学士蒲察思忠支持胡沙虎,但户部尚书武都、拾遗田庭芳等三十人请降永济为王侯。胡沙虎固执前议,金宣宗不得已,乃降封永济为东海郡侯。十月,元帅右监军术虎高琪杀胡沙虎。
贞祐四年(1216年),金宣宗诏追复永济为卫王,谥曰绍,后世称他为卫绍王。
四因皇陵而设的奉先县
(一)完颜亮迁陵
奉先“两字”的含义就是侍奉先祖,内涵的是孝道。也有祈求祖先保佑的意思含蕴于里面。
坐落在房山城正大街繁华地段的奉先居饭店,就是来源于房山历史上的奉先县。房山城关有座桥,称为“万宁桥”,是来源于万宁县。
金天德元年(1149年),完颜亮参与了唐括辩等人发动的宫廷政变,当上了皇帝。完颜亮向往汉人和宋朝文化,上台后,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汉化改革,改革了官制,服饰,语言,礼仪等。
但是,由于当时金朝的首都在上京会宁府,(就是今天的哈尔滨南部的阿城区金源遗址)对于管理南到江淮北到贝加尔湖这么一个大国,明显是不利的。而且,上京会宁一带女真旧贵族的保守势力也比较大,所以,完颜亮通过种种努力,终于在贞元三年(公元1153年)将首都从会宁迁到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把燕京改名为“金中都”,从而使北京成为对全国有影响的首都。由于当时的南宋和西夏都向金称臣,所以金中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全国的首都。
当时,有一些守旧的王公大臣不愿迁都,而愿意守在东北过亦农亦牧的生活,他们的借口是,上京会宁埋葬着祖宗陵寝,我们要守着,不能离开。为了使他们也迁到北京来,完颜亮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就选中了大房山中段的云峰山作为埋葬祖先的陵园。当时,迁来了部落草创时期的10个部落长,他们在金熙宗时期都被追封的皇帝。另外,将金太祖、金太宗、还有一批王爷的坟墓迁了过来。按照古代的陵邑制度,布置了大量的军队守卫陵寝,安排管理的官吏,迁来许多富户充实附近的村镇乡里。这样,距离陵寝只有8公里原来的良乡县仁凤乡就迅速繁荣了起来。
(二)饶乐府到万宁县,后到奉先县
据地下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殷商时代甲骨文上所说的燕山,就是今天的大房山。著名的学者郭沫若就持此种观点。所以,房山城关地区的历史建置,至少可以上溯至古燕国时期。后来,周武王兴兵灭商,将自然形成的土著的燕国,封给功勋卓著的召公,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距今已3000多年。周初分封的燕国,在古燕国基础上建立,其都城遗址就是琉璃河燕都遗址。当时的房山城关,应该就是在燕国的辖境以内的。
到了战国时代,燕国设中都县。
秦汉之际,中都改为“良乡”。汉初,今房山地区曾置良乡(侯国)、西乡(侯国)和广阳县,良乡县城在今窦店村西,即俗称的“窦店土城”。依地理位置分析,今房山城关地区应该属于良乡县。此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隶辖关系未变。
唐代,重要的军事重镇给予“府”的称呼。唐玄宗的时候,奚族的首领李诗、索高内附,主要驻扎在现房山城关一带,李诗原来为饶乐府都督,这个名称被带到了这里,所以,这里又称为“饶乐府村”,唐朝朝廷也承认这里为府的建制。府的下面为县,县以下实行乡、里(村)制。
唐朝的幽州良乡县辖12乡。1987年3月,城关北市村出土的唐代墓志,表明唐代这里属良乡县仁凤乡。出土唐代墓志一盒,志文“大唐故征史府君墓志铭并序……元和三年正月二十七日卜吉址于良乡县仁凤乡以夫人孙氏合茔于此石之原……”据此推断,唐元和(806—820)年间,城关北市属良乡县仁凤乡。
1991年,城关办事处北市村烧砖取土时发现了唐蔡雄墓。墓室已毁,仅存墓表一盒。志文“唐故银青光禄大夫瀛州别驾……蔡府君墓……贞元九年十月廿五日于良乡县邑北复叶乡之原。”
“银青光禄大夫”为官名,在唐代,为文职散官,从三品。由墓志文字可以看出,唐贞元(785—804)年间,北市曾属良乡县复叶乡。仁凤乡和复叶乡是紧邻的两个乡。
从云居寺房山石经题记也能看出,仁风乡和复叶乡是良乡县并置的12个乡中的两个,可见,在唐代,今天的房山城关地区,应分属于仁凤乡和复叶乡。
五代时,刘仁恭占据大安山,属地方割据。刘仁恭奉道士王若讷为师,并单划出一县——玉河县。据赵其昌《辽代玉河县考》,玉河县范围从今天门头沟三家店一带起,包括大安山、良乡、房山,直到石窝。玉河县废止时间,在金天眷元年(1138年)。
完颜亮迁都并迁陵后,对这里的设置没有改变,只是增加了建筑物,著名的磐宁宫应该是这个时期建设的。按照当时的制度,属于皇陵至少要有二十四个人巡逻保护,亲王郡王、皇后至少要有六个人巡逻保护。两个乡要迁进两个“猛安”的人马。猛安是女真族一种军事和生产相结合的组织,平时耕种,战时出征。一个猛安至少是一万户,所以,这时的仁凤和复叶乡增加了至少两万户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为了保护山陵,便于祭祀,从良乡、范阳(今涿州)和宛平(今丰台)各割取一块地方,设了置万宁县。
金章宗的明昌二年(1191年),改万宁县为奉先县。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这样,从完颜亮1154年迁陵开始,到元朝1290年,房山城关这块地方共经历了136年。
我们可以将这136年称为“奉先文化”时代。
元代,实行乡、里、甲(村)制。房山县原设4乡16里,到明中期,撤并5里,存11里。
辽金及元代史料中,载有张方里、西乡里和昌黎里,其中昌黎里即在今天的房山城关一带。
清康熙年间志书,载有4乡11里名称。其中一里为羊头里。但昌黎里未见记载,可见康熙前设置已有变化。
清康熙《房山县志》载有县辖179村,涉及今天城关地区的有饶乐府、定府辛庄、顾册村、丁家洼、朱各庄、羊头岗、迎峰坡等。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房山县设5个区,今城关地区属中区。民国五年(1916年)改设9个区,一区包括房山城关四街、小洪寺、北庄、八十亩地、大董村、瓦窑头等33村。
日军侵占房山城后,在其占领区实行保甲制。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承袭日伪衣钵,在保甲上另设大乡。据相关史料,房山县共计编有9乡210保1346甲,今城关地区编为县城镇(乡)。
新中国建立后,县以下实行区、村制。房山县设10个区,城关地区和区治所都设在房山城,可见,今天房山城关—带,当时分属于城关区和一区。1950年2月,城关区和一区合并。
1954年,河北省在房山县进行“撤区建乡”试点,全县计划为70个乡。1956年,又调整区划,全县划为30个乡。
1958年3月,河北省房山县和良乡县合并,建北京市周口店区,城关地区隶属关系随之变化。
1958年9月,建人民公社。周口店区共计设有8个人民公社,城关公社为其中之一。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此后公社规模虽又有调整,但城关公社基本未动,但有一个时期,城关公社和城关镇并设。
1983年,废除公社,改行乡、镇制,城关公社改称城关镇。1990年,城关镇改称房山街道办事处。
从以上叙述的历史中,知道奉先居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历史上的奉先县。这时的奉先县正是最为繁荣的时期,各种民族混杂居处,各种生活方式、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其中,饮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三) 皇陵祭祀留下的文化
金代奉先县除了留下皇陵以外,伴随着祭祀,也留下了一些有特点的文化。
比如说,祭祀中总要喝酒,而当时的喝酒是大碗饮酒,一口喝尽,然后将酒碗摔碎。
而祭祀,留下的饮食文化很有特点。
笔者多方查找,对当时的饮食特点和文化 有所记录和总结。
当时奉先使用的主副食品主要有:
1、谷物食品
谷物食品有耖、粥、米饭,饼、馒头及糕点等
耖:即炒米、炒面之类,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是北方民族常见的主食。在辽代饮食中多次到,契丹人除食牛羊肉之外,常食耖、粥。女真人也食耖、粥。《金史》卷—《世纪》载,女真早期,在—次战斗,世祖颏里钵令士卒解甲少憩,“以水沃面,调耖水饮之”。于此可见,在行军时,要携带耖与水。到了吃饭的时候,用水冲调耖就可以吃饱肚子。对皇陵祭祀中,服务人员在祭祀期间对服用这种食品。
米饭、粥:女真贵族祭祀时的吃食,不许吃猪肉。“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杂之以芜荑”。
就是将米煮成半生(或许是八分熟),再将这种煮熟的米饭放进狗血中,用葱、韭菜做调料,拌和在一起,再加进一些野菜的叶子吃。
狗血在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中认识中是很补的,能够使人奔跑速度加快,体力延长,并且能够抗寒。
应该说,这种吃法是有道理的。可惜,这种食品失传了。
“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杂之以芜荑”。这段记载来自于一本名称为《奉使行程录》的书中。
当时,女真金朝迁都之后,宋朝派了一个名叫许亢宗的官员,率领一个使团前往祝贺。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结为一集就是《奉使行程录》。其中就有对奉先饮食的记载。
许亢宗出使金国到了第九程中,路过奉先县,受到金国接伴使的款待,“是晚,酒五行,进饭,用粟,钞以匕;别置粥一盂,钞一小杓,与饭同下。好研芥子,和醋伴肉食,心血脏瀹羹,拌以韭菜,秽污不可向口,虏入嗜之。”
许亢宗在第九程的晚饭吃的是:
第一道程序:先喝酒五次。当时,喝酒本该有肉食,但由于是在奉先县只能吃蔬菜(野菜的可能性更大)佐酒。许亢宗率领的是正式使团,金国也派了专门的“接伴使”接待陪伴,饮食也是按照等级规矩进行的。
第二道程序是上饭。喝了5次酒之后,主食是粟米饭,用筷子吃饭。另外用盆装小米粥,用小勺盛粥下饭。这个程序中,有一道菜是这样的,将狗肉(应该是熟肉)用醋拌了,加芥子,把动物的血(狗血、鸡血、鸭血)和心肝肺(应该是切碎的)也拌进去,再加韭菜为勾芡。
许亢宗等人认为这样的食物秽污难以入口,但是,女真人吃的特别香甜。
粥也是女真人日常生活中及行军时的主要食品。金兵攻宋,“自粘罕至步军,率皆粟米粥,或烧猪肉,别无异品”。看来,女真日常是吃猪肉的,只有到奉先县之后改食狗肉。
金朝宫廷中的饭、粥,则已经比较讲究。宋乾道五年(1169年),南宋楼钥在《北行日录》中记述金人款待他们的饭食有“糖糯粥、粟饭、麦仁饭,皆以枣栗布其上。”
2、面食:主要有馒头、炊饼、胡饼、汤饼、扁食等
当时的馒头是有馅的,如后来的包子。金朝有—残暴的武将纥石烈牙忽带,召集几位部将携妻到家宴饮,“共食猪肉馒头”,其中有—将妻说,平时不吃猪肉,牙忽带遂令左右换了馒头。待吃过后,问她吃的是什么肉?她说:“羊肉,甚美。”牙忽带笑着说:“不食猪肉而食人肉,何也?尔所食非羊,人也。”那人听了,呕吐—番,病了数日。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卷二有一句道白:“开门但助我—声喊,戒刀举把群贼来斩,送斋时做—顿馒头馅。”说的是把群贼杀死,用来做成馒头馅。其故事背景为唐代,但作品中的—些习俗则是反映作者生活的时代。
饼又分为炊饼、烧饼、胡饼等。据《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载:女真风俗,饮酒毕,上粥、饭、肉食及面食,面食有“馒头,炊饼、白熟、胡饼之类”。面食还要用油煎炸或以蜜涂拌。傅雱《建炎通问录》中也谈及有所渭“油面煎果”,大约如后来的炸油饼、炸馒头之类,烧饼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食。靖康间,宋使范熊使金,不听金人劝降,金人绝其粮食,有燕人见他很可怜,于是偷偷送牛肉、烧饼等给他吃。
煎饼:是常见的食品。元好问《送穷》诗有“煎饼虚抛磕撒堆”句。
汤饼:为汤煮食品,是—种很简易的食品。元好问《续夷坚志》载,王中立“家豪于财,客日满门,延诗备极丰腆,其自奉,则日食啖汤饼—杯而已”。
馄饨:是一种高级食品。
天会四年(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汴(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赴青城,向金兵奉表请降,金人按着本国皇帝膳食规格,做“馄饨,饼锬、裹夹”之类给他吃,“此乃金人御膳也”。大约是因为宋徽宗的内侍已多日不曾吃到这等食品,于是争相抢着吃,金人看了之后,以手加额说:“罪过!此食未曾供奉皇帝,岂可食也!”由此看来,金人当时虽巳能做馄饨等,但还不普遍。到了迁都之后,特别是奉先县,已经很普遍了。
及至中原人金之后,北宋汴京一带的各种食品,无疑大都保留下来,成为金代饮食的一个组成部分。《北行日录》载,席间,“松子糖粥、、糕糜、裹蒸蜡黄、批羊饼子之类,不能胜记”,还有“肉油饼”“饼子”“灌浆馒头”(即后来有名的开封灌汤包)“粟米水饭”等。周辉出使金国,路经泗州,画食有“荡羊饼子”“灌肺油饼”“枣糕面粥”等,那里还设有“供糕糜处”。
| 原文载自《大房山下金皇陵》一书,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王德恒,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历史春秋网常务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