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58到1982年的金皇陵
一般说来,虽然房山的文物遗址,有先商文化,有契、王亥、上甲微的身影。但目前通行的说法是:房山这片土地的行政建制始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武王伐纣灭商,“封召公于北燕”,其主城遗址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房山为燕国的中都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秦国,实行郡县制,房山属广阳县所辖。
西汉,房山境内设广阳、良乡、西乡三县。
东汉,废西乡县,设广阳、良乡两县。良乡县属涿郡,广阳县属广阳郡。
三国魏晋时期,良乡、广阳县隶属幽州燕都。
北齐天宝七年(556年),良乡、广阳一同并入蓟县。武平二年(571年),北齐又恢复了良乡县的设置。北周良乡县属幽州燕郡。
隋初,良乡县初隶属幽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年),隶属涿郡。
唐初以后,良乡县先后隶属幽州总管府、幽州都督府、幽州大都督府。
五代时期良乡县隶属幽州。
辽会同元年,即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辽置幽州督府,良乡为属县之一,辽开泰元年(1012年)以后,良乡县改隶南京道析津府。
金灭辽,一度将燕京及附近六州归宋,宋宣和四年(1122年)于燕京设燕山府,良乡为属县之一。宣和七年(1125年)燕京归金。
金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为中都,置永安府,良乡为属县,二年(1154年)改大兴府,良乡便隶属大兴府。1155年,设立山陵,房山城关一带属于女真猛安管辖。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为奉祀山陵,割良乡、范阳(今属河北省涿州市)、宛平(今属北京市门头沟区、丰台区)三县地,于良乡县西设万宁县,明昌二年(1191年)改奉先县,属中都路涿州。
元初袭金旧制,良乡、奉先两县行政归属未变。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四月,良乡县属大都路总管府,奉先县属大都路涿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二月,因奉先县内有大房山,改奉先县为房山县,仍属涿州。
明初,良乡县隶属北平府,房山县隶属北平府涿州。水乐元年(1403年)正月始良乡县直隶属顺天府,房山县隶属顺天府涿州。
清初袭明旧制。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房山、良乡两县隶属顺天府西路厅。雍正间(1723-1735年),房山县与良乡县直隶属顺天府。
1914年10月,两县同隶京兆地方。1928年改隶河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房山、良乡两县属河北省通县专区。
1958年3月7日,房良乡两县合并,成立周口店区,划归北京市管辖。
1961年1月7日,撤销周口店区设立房山县。在以长沟峪煤矿为中心的六个村落设立“工农小矿区”,金皇陵主体部分归属该小矿区管辖。
1974年8月1日,以房山县34平方公里的行政区设立石油化工区办事处。1980年10月20日,撤消石油化工区办事处,设立燕山区。
1986年11月11日,撒销燕山区,与房山县合并成为房山区。
1958年3月,从房山县划归北京时起,当年7月开始,北京市在全市开展了第一次文物普查,共登记各类文物古迹8060项。登记资料中,在位于周口店办事处的普查资料中,在金陵条目下附记别名“金兀术”坟。单有一条为“皋塔”、“皋儿塔”。约2米,青砖垒砌,下为“凌乱沟纹砖”。
1981年,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北京市政府组织了第二次文物普查。这次普查,新登记了4783户,加上文革后,第一次文物普查,保存下来的2529项,损失了5531项。结果,新登记的加上保存下来的共为7309项。
第二次文物普查的主要成果是远郊区县古墓葬,古动物化石,还有古窑址的大量发现。
金皇陵是处于“工农小矿区”管辖区内。可是这个小矿区没有设立文化文物机构。工农小矿区和燕山区挨在一起,金皇陵所背倚的云峰山,山背由燕山区管辖,山前由工农小矿区管辖。
当时,燕山区成立了文物管理所,我被任命为副所长,有一个临时工是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由燕山文物管理所负责普查金陵。北京市文研所所长于杰特意找我谈话,叮嘱我主要精力放在对金陵的普查上。还说1958年的普查就是登记,连相机都没有。房山县文物管理所的沈书权将1958年文物普查的资料都转交给了我。工农小矿区表示全力支持我进行普查。
二 最初的接触
我是1977年9月12日,从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北京来报到的。
报到的地点是北京市房山县北京石化总厂高压聚乙烯厂对面:国家建委的一所干校。
我按地图查找,是在周口店附近。我扛着一个四十多斤的大行李,在北京站下车。运气很好,等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有一班开往周口店的绿皮火车,到了周口店火车站下车。正在我犹豫徘徊的时候,看见火车站的对面“北京人遗址”几个字。询问路人,那就是“北京猿人遗址管理处”,哦,那就是我只在书本上见过听老师讲过的神圣的地方。
于是,我扛着大大的行李,在路人的指点下,过了铁路,来到了周口店猿人遗址管理处。
那天真巧,我一眼看见了贾兰坡先生在那里,他和书上的样子差别不大。
我知道这是好兆头,但当时我没好意思与他打招呼,在博物馆的人指点着坐上三路公共汽车:到燕山石化总厂下车,结果,我下车的地方距离“一局办事处”还有三公里多。那时交通不便利,我只好扛着三十多斤的行李,走过去。精疲力尽的状态下,我终于找到了我要去的干校。
我坐在三路车上时,听有人议论,他们是从金兀术坟走到周口店猿人遗址附近坐车的。而且是从皋儿沟出来的。
有金兀术坟,还有牛皋塔,这几句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不过,当时我将这番话当做民间传说来听的。民间传说往往所来有据。所以,我报道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又问了许多人,得到了明确的答复:在胜利厂北边,车厂村。我骑着自行车就去找了。
当时燕化公司通往胜利厂(现在为橡胶厂)路上的那个大坡骑车上不去,我推着走了几里路累的精疲力尽,终于到了胜利厂,生产橡胶的工厂。然后,向东看去发现一片墓地,可惜的是我在那看到碑刻,是清朝的一片墓葬,而且是满汉文对照的。这对我也十分新鲜。我当时连当地是什么村都不知道,就在路边等人,终于问清楚了,这里叫“西庄”。果然,我想找的金兀术墓葬还得往山里去。
这个时候已是九月末十月初的样子,通往山里的道路在深秋之际,榛莽遍地。
我只好打道回府。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再次出发了。
幸亏我有了前一次的经验。
这次我直接坐公共汽车到了胜利厂。然后徒步走进去,很难走,尽管难走,我很兴奋。真正能调动我积极性的是什么呢,是走几步路一脚就能踢出一个石构件,尽管破坏了,但还有文物价值。又走一段路就能看一些沟纹砖,那是从辽至金的一种沟纹砖。再走一走,仰头是一处悬崖峭壁,山上凸出了一块大石头,看着十分险峻,能感觉到一种王气。后来我问当地的人,才知道我已经从车厂村进入了龙门口村,眼前这座最高的山叫“豹子窝”。
“龙门口!”
这让我心中一机灵。因为,三天前,我起个大早,先去了一趟十三陵,十三陵的入口处也有个龙门口村。
我在燕山图书馆看金史,其它参考资料几乎没有。
而且,令我极度兴奋的事情,不久,我确确实实找到了大家说的“金兀术坟”。
那是九龙山正中的一条首龙下面,起码有一米多高的三合土宝顶,可惜塌了一半了。
带路人指给我告诉我,这就是金兀术坟。里面埋的就是金兀术。是石头包金的大棺材,用铁索悬在半空,谁若进去,会被泉水直接打没影了。
我当然不信这些传说,但我感觉我到,这里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记得在学校的时候,于省吾教授给我们上了两次考古学课程,说考古学需要的是唯实,务实,要从所见的陵墓与王坟的建筑风格和奢华程度,分析此朝的兴衰和皇帝的命运,从而也能体会国家及民族的命运。一座皇陵已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最高成就体现的一览无余,这是以前史学家或写史的作者没有单独表达或注意的。将皇陵譬喻为地下星空中的星座,也形象生动。
我读过《史记》 和《资治通鉴》,时常也翻些断代史,甚至野史。二司马历数忠奸人物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却没有从他们死后的坟茔着眼。偶尔题一笔,也是只说葬在何处,按王礼安之。中国人自古讲善始善终,其实本意并非单单做事情有头有尾,最重要的还是有个光鲜的死法,死后入土为安,盖棺论定,享受哀荣。最高的境界就是有个风水宝地,也就是书中提到的“万年吉壤”。
当时面对金皇陵,我虽然懵懂,但是,我心中却有个万年吉壤的朦胧形象。
“吉壤”,也就是说阴宅坟墓要选在风水好的地方。
我走到这里的时候,强烈地感觉到,这就是吉壤!
我眼前这一座山峰,非常立陡,非常光滑,还能够看出夏季大雨过后的涮洗。我询问当地人,他们叫它“石门”,也有叫案山的。可惜,我当时只对风水学略微涉及一点点。所以,对于石门、案山这种说法也知道,但还是朦朦胧胧的。
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进入陵墓的一种标志了。我接着还是走小路,这时候已经有大路直接通往村里头了,但我知道,走大路看不见什么。
因为山路不好走,我身上粘满各种各样刺毛样的东西,有时候把衣服都划坏了。那个时节山上有很多酸枣树和我叫不上名的植物,榛莽很多,往里走,我进去之后眼前居然是一片梯田。在这梯田上我看见了那些被砸碎的汉白玉石件,一块一块的垒成的梯田。有的上面还能看见文字,有的文字,我认出来了,写着定州。
这就是我第一次进入金皇陵的情况。
当时我在的干校已经改为党校。我当老师,有课程就讲课,没课时基本自由。所以,我多次去了龙门口,逐步把那里的地理地貌地形逐步搞清楚了,又马上去找各样各样的有关金史的资料来看。当时,整个房山金祖山风景区和皇陵保护区,位于房山区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的云峰山下,距市区48公里。
云峰山又称九龙山,因其有九条山脊如九龙奔腾而得名。山下就是“金兀术坟”。
当时,我也细细观看了元代景教遗址十字寺。而且,我专门购买了一套《金史》和《辽史》。
既然面对金兀术坟,我定要将他的历史弄清楚。
三 检索金兀术的历史
首先,金兀术真名为完颜兀术我是知道的。
他女真名兀术、又作乌珠、斡啜、晃斡出。在金朝的历史上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不过说金国的开国功臣宗翰(粘罕)是他大哥、大太子就错了。而且他确实说金太祖的儿子。
自清人钱彩的通俗小说《说岳全传》问世以来,在历史小说、戏剧、评书中不断出现兀术的形象,金兀术成为我国人民家谕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但是由于文艺作品的片面夸张,金兀术的形象和完颜兀术是两回事了哦。
不过,我经过一番研究对金兀术的印象似乎比从说书人中得到的要好。
(一) 在反辽灭宋战争中
金兀术生于辽道宗寿昌年间,卒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十月。兀术的父亲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母亲元妃乌古论氏为金太祖生下三个儿子,兀术是长子。他在太祖十六个儿子中排行第六,说书人多呼他为四太子,是因为没有细看正史。
天辅五年(1121年)十二月,兀术随叔父都统完颜皋出征。六年(1122年)正月,攻克辽中京(今内蒙昭盟宁城县),副都统宗翰在北安州附近擒获辽护卫习泥烈,得知辽天祚帝正在鸳鸯泺围猎。皋与宗翰分兵二路袭击辽帝。队伍过了青岭,得知前面不远有辽兵三百余人,副都统宗望便带领兀术、马和尚率一百骑兵追击。战斗中兀术的箭射光了,他夺过辽兵的矛枪,一连刺死八人,生擒五人。
好!看来兀术勇猛是没问题的。
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二月,金将完颜娄室擒获辽天祚帝,辽亡。
十月,太宗下诏伐宋。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统领,完颜宗望是金兀术的异母皇兄。金兀术在东路军,职务为行军万户。攻打燕京(今北京),然后直指宋都汴京(今开封)。十二月初,占领燕京。又接连攻下中山,真定,信德府。四年(1126年)正月,宗望派兀术攻取了汤阴县,俘获宋兵三千人。
金军渡过黄河,逼近汴京。宋徽宗听说金军就要兵临城下,竟率领亲随弃汴京南逃。听说宋徽宗出逃,金兀术选出一百名好骑手,亲自带领追击宋徽宗,可惜没能追上,只获得徽宗丢弃的三千匹马。完颜宗望军包围了汴京,刚刚即位的宋钦宗惶恐万分,全部接受了完颜宗望提出的条件,割让太原,中山,真定三镇,派亲王作人质,宋对金称侄。
这一段说书人没说。
同年八月,金兀术再次随从完颜宗望南下。翌年四月,金军攻下汴京,宋徽、钦二帝投降,北宋灭亡。
十二月,金兀术随从右副元帅宗辅开往淄、青地区(今山东境内)。金兀术占领青州。天会六年(1128年)正月,宗辅军在这一地区大肆掠夺之后,回师北还。在宗辅军北渡青河之际,受到宋军三万多人的袭击,兀术率兵击溃宋军,斩首万余人。
够猛!
天会六年(1128年)七月,金太宗下诏追击逃在扬州的宋高宗。金军分兵二路:一路是西路军将领娄室率军队攻打陕西,一路是左付元帅宗翰和右付元帅宗辅合兵南下打扬州。宗辅派兀术首先直取开德府,兀术率其部首先登城,经过一番厮杀,金兵占领了开德府。接着又攻打大名府,兀术军再次首先登城。占领大名府后,宗辅为诸将记功,兀术第一。天会七年初,提任兀术为元帅右监军。这已经是有兵权指挥权的职务了,而万户不是。
天会七年(1129年),宋高宗率官属仓惶南渡长江,逃往建康(今南京)。
金兀术从西北面进兵,入侵宋淮南西路,以截住宋高宗西面的退路。金兀术军首先包围了宋归德府,守军开门纳降。金兀术军继续南下,宋朝官军为保存活命,不敢拼死抵抗。金兀术一路所过州县,一击即破,几乎没受什么阻碍就打到了长江北岸的和州。
和州是宋朝江北重镇,派有重兵把守。金兀术准备从采石矶渡长江,但在渡口遭到宋知太平州郭伟的阻击,一连三日,五次进攻均被打退。金兀术见采石矶地势险要,一时很难攻下渡口,即使夺下渡口,又恐遭对岸宋军的埋伏,于是率军转向马家渡。天会七年(1129年)十一月,金兀术在马家渡大败宋军,宋统制陈淬被杀。江南岸宋朝竟无兵把守,致使兀术军渡长江天险如履平地。
十一月,兀术军进据建康(今南京)。
十二月,兀术从建康出发攻打杭州。宋高宗在兀术军即将打到建康时,已带着百官逃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十七日,金兀术到杭州城下,城内守将、官属、富人都已逃走,军民群龙无首,一片混乱,金兵趁乱占领了杭州。
宋高宗得知杭州失守,又从越州逃往明州(浙江宁波)。金兀术坐镇杭州,派阿里、蒲卢浑带领精兵四千追袭宋高宗。金兵连败宋军,逼近明州,宋高宗登船逃入海上。金兀术继续追击宋高宗,渡海打到昌国县(今浙江舟山岛),得知宋高宗已经从海路奔往温州,金兀术指挥金兵驾船在海上向南追了三百余里,仍不见宋军的踪影,方肯罢休。金兀术率军返回杭州。
天会八年(1130年)二月,金兀术声称“搜山检海”已毕,准备自杭州撤军北归。
三月,金兀术军行至镇江府,遭到宋将韩世忠的阻截。韩世忠率领大批战船扼守江口,使金军无法通过。金军虽然兵多,但船小而少,又不善于水战,主要靠军中契丹、汉人驾驶小船作战。双方交战数十回合,金军小船多被击沉,被宋军俘获甚重。金兀术的女婿龙虎大王也被宋军俘虏。金兀术唯恐被困在江南,派使者见韩世忠,以归还掠夺的财物为条件,向韩世忠借路。韩世忠不答应。金兀术又派人送去名马,也遭到韩世忠拒绝。双方相持四十八天,金兀术仍不能渡江,只好溯江西上,开往建康。金兀术军沿江南岸走,韩世忠军沿江北岸走,且战且行,一日数战,金军伤亡惨重。行至黄天荡,兀术循老鹳河故道,一夜开凿一条三十里长的大渠,通到秦淮河,才得以到达建康。
四月,金兀术回到建康。元帅左监军挞懒派移刺古等部前来增援,金兀术的兵力得到一定的补充。韩世忠仍以战船封锁河面,使金兀术军无法渡江北归。金兀术在建康城内揭榜立赏,招人献破海船之策。一个姓王的福建人,贪赏献策道:海船无风不能行驶,以火箭射其篷帆,不攻自破。金兀术纳其计策,连夜赶制火箭。二十五日,这天丽日无风,韩世忠的船队皆停在江上不能动。金兀术令将土驾驶小船,穿梭在韩世忠大战船周围,以火箭射中篷帆,顿对烈火四起,江面都笼罩在火光中。宋战船上马嘶人叫,被烧死和掉在江里淹死的宋军不可胜数,宋军的船队几乎全军复没。韩世忠和少数将士在瓜步弃舟,从陆路逃回镇江。
原来人们大肆宣扬的这一战,最后还是金兀术胜了!
当时的六合县成为女真兵马及其所掠夺的物资集合地点,满载辎重的船只,从瓜步口直到六合县,首尾相衔不计其数。十一日,宋将岳飞部和原宋建康通判钱需率领的乡兵,在静安镇拦腰夹击了正在撤退的金军。金兀术军损失惨重,长达十几里的道路上横尸遍地。
金兀术回到本国,每逢遇到亲戚朋友、老相识,就拉着人家的手,流着眼泪诉说在江南所经历的艰危。看来金兀术和岳飞的对阵,就是这一仗。
之后就是富平、和尚原之战。这一仗主将是完颜宗辅,然后是完颜娄室和完颜兀术。
这一仗,宋高宗赵构将他的御林军都上去,但是被金军打的落花流水 。赵构之所以惧怕金国,主要是因为这一战。前面在完颜宗辅篇章中已经叙述。实际上金兀术在宋金关系中随着完颜宗辅、完颜娄室先后逝去,而显出其重要来。
(二) 成为统帅
天会九年十月,金兀术开始以统帅身份率十万大军自陕西向四川地区进兵。吴蚧派兵截断了金军运粮的道路,金兀术无奈只得撤军。吴蚧料到金军要撤退,早在必经之路布置了伏兵。金兀术军在撤退的路上遭到伏击,金军溃败,将士死伤大半,金兀术身中两箭,免强逃命。这一战是金军侵宋以来最大的一次败仗。金兀术从陕西出发时,有随从马数百匹,回到陕西时只剩下六匹马,他自己也险些丧命。
天会十一年(1133年)十一月,金兀术再次发兵攻打和尚原。这次金兀术很快击败吴磷占领了和尚原,一时使宋四川地区大为震恐。
攻下和尚原后,金兀术屯驻于凤翔府,准备集结力量,大举入川。天会十二年(1134年)二月,金兀术、撤离和刘夔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入川的门户仙人关。在仙人关附近的杀金坪,金军与吴蚧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双方—直相持到晚上,金军的伤亡较重。夜里,宋军又来劫金营,金军大乱,溃不成军。于是金兀术等人收拾兵马连夜撤军。三月,金兀术由陕西返回燕山。
可以说,金兀术对宋战争中,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金兀术自一一二一年从军以来,在马背上度过了十四个春秋。他从北打到南,从东征到西,经历了大小无数次战役,有胜利也有失败,他为金朝开创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 改革中的重要人物
金太宗即位后,金政权内部开始孕育着一场由女真奴隶制度向汉族封建制度的政治变革。金太宗末年金兀术刚刚回到燕山的一一三五年正月,金熙宗即位,立刻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开始了全面封建制改革。金兀术是主张改革的一员。
天会十五年,金熙宗任命金兀术为右副元帅,封沈王。从此,金兀术进入国家最高统治集团中。
这一年,废刘齐政权,将政令收归中央。金熙宗命金兀术与左副元帅挞懒前去执行。十八日,金兀术带一百名骑兵驰进汴京,见到刘豫,金兀术上前拉着他的手说:“现有急事与公商议。”强令他上马,以刀逼迫他出了梁门,囚在金明池。这种胆量,令所以女真人敬佩。
天眷二年(1139年),金熙宗重新起用原完颜宗翰的亲信左丞相完颜希尹,利用他与完颜宗盘的矛盾,使他与完颜宗干在中央合力抵制完颜宗盘、完颜宗隽的势力,以金兀术在元帅府制约挞懒。七月,金熙宗以谋反罪,诛完颜宗盘,完颜宗隽,解除挞懒的兵权,改任为燕京行台尚书左丞相。升任完颜宗干为太师,金兀术为都元帅。
挞懒心怀不满,在燕京愈加骄肆不法,又与翼王鹘懒共同谋反。这时金兀术已察明挞懒与宋人交通受赂,割豫陕与宋的事实。八月,金熙宗命金兀术诛挞懒。挞懒闻信南逃,金兀术率兵追捕挞懒到祁州,下狱斩首。为此,金兀术晋升为太保,领燕京行台尚书省,仍任都元帅,为金国最高军衔。
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金熙宗下诏元帅府收取河南、陕西地。
自从河南,陕西归宋后,宋将岳飞、韩世忠等部分别据守河南州郡要塞之地,并且进兵东河,占领了岚州,石州,保德州等地。由于河南,陕西各地守将都是金、齐旧官,金军攻来,纷纷迎降。一月之间,金军基本收回河南、陕西全境,宋岳飞等部退到颖昌以南地区。金兀术顺利进驻汴京城。接着金兀术又挥军南下,企图趁势占领淮河以北地区。但是,金兀术军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宋刘绮部大败,金兵死伤无数。接着又在郾城、颖昌被岳飞部打败,有的史料史料记载金兀术几乎被俘。岳飞收复了郾昌、淮宁、郑州、洛阳、郾城,大有收复河南进而攻打河北之势。这时,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于是宋军全部撤出河南地区。
九月,金兀术回朝。这时金熙宗南巡已到燕京,金兀术朝见了金熙宗以后,准备返回祁州元帅府。临行前,众官员到燕京金兀术的宅为他饯行,众人一直喝到夜静酒酣,才各自告辞回去。只有左丞相完颜希尹贪酒,一人留下没走,直喝到酩酊大醉。他抱着金兀术的头说;“你这鼠辈,你的军马能有多少?天下的兵都是我的兵!”
金兀术素来讨厌完颜希尹压他一头,彼此关系不好,听到这话更是怒不可遏,决心要除掉完颜希尹。于是,当晚金兀术就去求完颜宗干助他诛完颜希尹。完颜宗干在计杀完颜宗盘等人时与完颜希尹合作很好,便为完颜希尹开托说:“希尹醉言,岂能信以为真?”
金兀术无奈只好回府。第二天早晨,金兀术向皇后辞行时,向皇后哭述了昨夜的事情,皇后说:“叔叔先行,容我禀奏皇帝。”皇后将此事奏明金熙宗后,金熙宗派人追回金兀术,金熙宗对金兀术说:“朕欲诛此老贼很久了,他排斥异己,自任心腹为要职。这种奸诈小人,请尊叔自裁!”
当天夜里,金兀术诈称皇上有密诏,进入完颜希尹的居室,抓住完颜希尹数其罪行,杀之。随完颜希尹一起来燕京的四个儿子也同时被杀。随后又杀了完颜希尹的同党尚书右丞萧庆和他的儿子。
杀死完颜希尹,成为金兀术身上大大的污点。完颜希尹是开国功臣,是女真文字的制定者,坚定推行汉制的重臣。他就是因为推行汉制而得罪了皇后裴满氏,才导致裴满氏向金熙宗进谗言。
金兀术在收复河南、陕西之战时,后来的皇帝完颜亮来到前线参加了作战。并不断得到表彰和提拔。然后,他将行台尚书省从燕京迁到汴京,主要掌管原刘齐政权统治地域。仍然一直由兀术兼领行台尚书省事。
金兀术在汴京革除刘豫弊政,采纳范拱的建议,减旧税三分之一,使百姓从沉重的赋税下解脱出来。又命令原刘齐诸军将士解甲归田,为发展生产提供了一大批生产力。金兀术这些利民政策,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行台所辖地区的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金兀术是一员武将,但他十分器重文人。在行台省,金兀术励行文治,选拔能吏,以当代名士十余人在官属辅助治政。涿州范阳人赵元善治政务,深受金兀术重用。行台有事报到金兀术处,金兀术每次都问:“经过赵元批示没有?”
金兀术在政治上,讲求财用,经他选拔重用的汉官蔡松年、曹望之,许霖,张之周等人,后来在海陵、世宗朝都是理财能手。
金兀术所扶植的汉官,大多数是原宋朝人,他们与太宗时期由完颜宗翰、完颜宗干扶植的原辽朝汉官韩企先、孟浩、田珏等人有矛盾。旧汉官指斥新汉官是“小人”,新汉官指责旧汉官结纳朋党。皇统元年七月,金兀术升任尚书左丞相兼侍中、都元帅、领行台,提升蔡松年为刑部员外郎,在中央帮助蔡松年等人排斥和打击韩企先一派汉官势力。皇统六年,右丞相韩企先病死,田珏被兀术排出朝廷。皇统七年六月,又借故杀田珏,奚毅,王植等多人,与田珏有往来的孟浩等三十四人,也被指为同党,迁徙海上。尚书省为之一空。于是金兀术以他扶植的新汉官集团代替了旧汉官集团。
(三) “皇统和议”定疆界
金兀术自顺昌、颖昌大败以后,看出宋朝已逐渐从撤退逃跑转入顽强防守,并有进攻的势头。而金朝由于连年征战,农田大片荒芜,将士厌战情绪日涨,财力、人力都不能再支撑金军继续征战。
所以,他开始倾向议和。
金兀术在占领河南后,在顺昌,郾城、颖昌一连三次被宋军打得大败,宋军土气高昂。但宋高宗清楚,以宋军力量还是很难战胜金人,决定放弃河南,令诸军班师回朝。
金兀术决定采取以小攻为守的政策,逼迫宋朝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尽快议和。天眷三年(1140年)十二月,熙宗正在燕京,金兀术为使金熙宗同意出兵,面奏熙宗道:“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大军已经渡江。”
于是,金熙宗命金兀术带兵南伐。金兀术立刻征调河东、河北壮丁,加上女真兵共十万余人大军。皇统元年(1141年)正月,大军从汴京出发。二月十八日,两军在庐州以东的柘皋镇交锋,金军大败。
这次金兀术南侵本意在示威,宋朝出兵也不过是装个样子,双方都无意再战,于是各自回兵。
由于主战派岳飞被下大理狱。十二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金兀术此时对宋朝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以逼迫宋朝议和。九月里,金兀术先放还过去扣留的宋使者二人,表示愿意讲和。随后又亲率兵渡淮河,攻破泗州、濠州等地,催促宋朝赶快投降。
宋高宗见到使臣,得知金朝欲议和,真是求之不得,高宗对大臣说:“这是上天悔祸,敌人才有休兵之意。”后又闻金兵打过淮水,甚为恐慌,立即派使者到金兀术军前,乞求金军先收兵,随后马上议和。金兀术向宋朝提出条件:两国以淮水为界,具体条件再议。宋高宗唯命是听,金兀术班师。
皇统二年(1142年)二月,宋高宗向金朝进誓表,对金称臣,接受金朝提出的一切条件:两国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淮水上游的唐邓二州和西面商、泰二州的一半割让给金朝。此即“皇统和议”。从此以后直到海陵王南侵(1161年),整整二十年内,金宋边界几无战事,这对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年三月,金兀术进为太傅。皇统七年九月,又进为太师,领三省事,监修国史、都元师、领行台尚书省。八年八月,金兀术进《太祖实录》。十月,金兀术病死。
金兀术自皇统和议以后,始终坚持南北和好的政策,但他仍念念不忘统一江南。金兀术临终前对下属说:“宋军现在很强大,应加强两国和好,十几年以后,宋军衰弱了,再去攻打宋朝。"
金兀术一生对金朝多有贡献。他既是一员武将,为金朝开拓疆土,又是一名政治家,辅弼熙宗完成改革大业。他最大的贡献,是确定了以淮水为金宋边界。金世宗在论历代名臣时曾说:“宗翰之后,惟兀术一人。"
从上述,可以看出完颜亮迁陵一定要迁金兀术墓葬的原因。
四 和金兀术撞了个对面
我所在的燕山文物管理所地址是在一座山头上。这座山头,除了文物管理所之外,还有图书馆,文化馆。应该说,那些年图书馆对我来说,真的发挥了作用。不但在那里能看到各种书,而是经过协商,图书馆同意我用图书馆的名义,去到首都图书馆去借阅各种资料,非常方便。
初期对金皇陵的研究,也就是说80年代初期,我所使用的《大金集礼》, 《金虏图经》,《日下旧文考》,包括乾隆17年版的《房山县志》,还有些个人文集都是用图书馆的名义的在首都图书馆查阅的,有的竟然还能借回来。
为了提高效率,那时我经常住到单位,晚上读书,白天出去普查。
1985——1986年时,房山长沟峪一带,到了晚上,人们总是在庄稼地中发现火光闪闪,有些人胆大冒险进去却什么也看不见。而这种状况也在金皇陵一带发生了。有的人看见了,跟我说,我开始还不信。后来又有人看见了,召唤我出去看一看,没有看见什么,但是大家确实看见火光在猫儿山这一带闪闪烁烁。
1986年5月中旬一天夜晚,我住在文物管理所。此时,毗临的文化馆里的几个人发出喊声:
“ 快来看呀!”
还有人直呼我的名字,让我出去看奇景。
我急忙奔出屋外,稍微晚了一些,那挂在猫儿山(云峰山也是那个方向)的红光是椭圆形。我只看见那红光收缩为一个圆盘大的淡黄色的晶体。边缘处冒着蓝色的火焰,停留在猫耳山的山腰,忽然又窜起很高,做半圆形的跳跃十数下,攸然间滚下山坳。
当时和我同观此奇景的有一位画家(楚大雄),一位拉大提琴的(吕良),还有一位唱歌的声乐教员。人们纷纷议论是不是UFO,而我似乎觉得心中涌荡,我感觉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就要降临了。
第二天,正巧是星期日,五月正是最好的郊游踏青的时刻。大家均要求我带着出去玩儿一玩儿。
巧的是,第二天又是个休息日。我本无郊游的兴趣,可“四诗友”相约,不能不去。
这一次,我们没有直接去太祖陵,而是向西走去,因为那里的酸枣又大又甜。
走到“皋儿沟”的一块梯田的中央,我们看到了一处大青砖的坍毁建筑。有人经常接触些文物,认出这是明代的砖,于是,有人提出问题来了:这是个什么建筑?
我轻松的回答:皋塔。
“什么意思?”
“《说岳》里的牛皋。”
“为什么在这里修筑皋塔?”
“《说岳》作为话本明代就形成了雏形,这里修个皋塔顺理成章。”
“不对,睿陵上面修的是关帝庙,为什么这里------也就是隔5里修皋塔?那时有没有、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传说。”
“有……”
实际上在1981年的文物普查期间,我带人便对皋塔进行了清理。发现,大青砖下面几乎都是金朝特有的沟纹砖,还有一些汉白玉和艾叶青的金代建筑构件,而且有的上面还有文字。可惜都漫漶不清了,很难辨认出来了,可认出的字有三个:一个是“布”、一个是“林”、一个是“斡”。查金兀术汉名为完颜宗弼,兀术是女真小名,女真名为“斡啜”、又写作“斡出”,“斡晃出”。而《大金国志》、《金虏图经》记载,金兀术是金太祖的陪葬人。那么,把这里定位为金兀术的墓葬应是合情合理的了。
从此,在我影响到的范围,再没人将睿陵遗址当做金兀术坟的了。
后来,我在《北京的皇陵与王坟》一书中把这里定位为金兀术墓,别的研究者也提出种种的理由说这里是金兀术墓。
金兀术此人地位比起金陵埋葬的皇帝来说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低得多,但名声又大得多。无疑这是旅游开发和文学创作的好题材好!
1992年春天,内蒙额尔古纳河边来了几个朋友,喝酒闲聊,说当地有传说,成吉思汗是金兀术转世的。开始听的时候没在意,事后翻查历史资料-----传说没有找到,倒是历史资料中记载有金兀术和成吉思汗的先祖混战的记载。
后来,成吉思汗的先祖在金兀术的安排下西迁。但这不是北京郊游能解决的问题,那要作长途旅游-----到时再说吧。
却说此事发生的第二年,198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了金陵课题组,我是成员之一。又发生了一次这种现象。但是我没有亲眼见到。但我还是领大家赶往了金皇陵的发掘现场。在九龙山主龙(似龙般的一条条山脊,共九条)的下面,浮土全被狂风刮尽,显露出8个柱础,看来是一座规模不小的方形建筑。沿山坡下延,扇面般展开一道清黑色的陵堰,一个完整的陵墓布局未经清理发掘便呈现在我的面前。
我初步断定,这就是皇陵中金太祖睿陵的享殿。
就在“享殿”遗址的右前方露出两条栩栩如生似乎要奋力飞跃的石龙。于是,经过批准,我和鲁琪组织人力马上进行发掘。竟然露出了一方陵碑,上书“睿宗文武简束皇帝之陵”10个大字。字为阴刻,填朱砂,渡金粉,在阳光的照射下,碑身熠熠生辉。碑高2.1米(不含碑座), 宽0.85米,厚0.25米,是女真金朝皇帝陵墓显露出来的第一块陵碑。
|原文载自《大房山下金皇陵》一书,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王德恒,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历史春秋网常务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