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办大事,解密唐朝名将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神话
  • 陆弃
  • |
  • 历史春秋网

  网上疯传唐朝名将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迹,其实这真的是“妄传”。中国古语有“双拳难敌四手,恶虎还怕狼多”的说法,一个人即便是块铁,又能捻几颗钉呢?真实的情况,王玄策是唐朝使臣,受到印度叛王的欺辱后没有回大唐搬兵,而是路过唐朝的臣服国吐蕃借兵,吐蕃出兵一千二百人,吐蕃的臣服国泥婆国出兵七千人,这八千多两国联军借给了王玄策,而王玄策凭借这八千多人,击败了中天竺国,俘虏了国王、王妃、王子,带着一万多俘虏到唐首都长安报捷,成就了所谓的“一人灭一国”的神话。

王玄策是继“唐僧取经”后四度出使印度的“俗人”

  说起王玄策,不能不顺便提一下唐僧取经的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是一个俗名陈祎法名玄奘的法师,偷渡到印度去的,没有唐太宗礼送御弟唐僧一说,当然更没有什么通关文谍了。大唐到印度的距离,也没有十万八千里,而是路程的一半,五万里。到了所谓西天,也不是灵山雷音寺,而是印度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见到的也不是我佛如来,而是受到了印度国王戒日王诗罗逸多的礼遇。戒日王是一个亲唐的印度国王,他是一名出色的国王,统一了北印度,同时还是一名剧作家、诗人,著有《龙喜记》、《璎珞记》、《钟情记》、《八大灵塔梵赞》、《野朝赞》等著作。他是一名亲唐的印度国王,对待偷渡西行求法的玄奘非常友好。而玄奘西行,将中国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传给印度,而将印度的佛教经典带回唐朝,他是一名文化使者的角色。玄奘法师虽然是偷渡出去的,但回国后却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和礼遇,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法师、翻译家、法相宗的创始人。

  王玄策和玄奘法师是同时代的人,比玄奘稍晚一点。王玄策曾经四度出使印度(有说三次),开始也是见到的戒日王。不过,他是以唐朝外交官的身份代表国家去的。玄奘西行,翻译了诸多佛家经典,创作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而王玄策也创作出了《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带回了宝珠、大珍珠、象牙佛塔、舍利宝塔、佛印等印度宝物,并引进了印度先进的制糖工艺,成为中印“西藏——印度路”的主要开拓者。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发生在戒日王去世后,戒日王没有子嗣,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为王,采取敌视唐朝的政策,因此王玄策这个三十人的使团就倒霉了,不但其他印度邦国进奉的财宝被抢,连王玄策和副使等使团人员也当了那伏帝的俘虏。好在那伏帝不得人心,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偷偷将王玄策及副使蒋师仁放出,二人成功越狱逃出生天。做为“天可汗”唐太宗的使臣,竟然被印度小小的邦国俘虏,是可忍孰不可忍,二人下决心一定要报仇雪耻。

吐蕃借兵给王玄策自有其目的,中天竺国力不敌吐蕃

  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并没有返回唐朝搬请救兵,而是来到了天竺国的近邻吐蕃,也就是现在中国的西藏高原。吐蕃王朝那时候是一个强大的王朝,国王正是迎娶过唐朝文成公主的松赞干布。吐蕃实际上是长期与唐朝为敌的,但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不敌唐朝,因此二国联姻,化敌为友。吐蕃因为,与印度为邻,领土争端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古时候的国王们,大多雄才大略有领土野心,靠拳头说话的。几乎所有的大国,都是打出来的江山。当王玄策向吐蕃王提出借兵报仇时,正合吐蕃王的意愿,一来可以给唐朝一个人情,二来可以借机扩张领土,何乐而不为呢?

  和印度临近的还有一个国家,名叫泥婆罗国,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那时候远比现在强大,是吐蕃国的属国,当王玄策提出借兵时,吐蕃国借兵一千二百兵精锐骑兵,泥婆罗国借兵七千。于是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便带领着这八千子弟兵返回中天竺报仇雪恨来了。要说那伏帝还真是个草包,举国之力竟然打不过王玄策这区区八千人,一番激战王玄策擒获了阿罗那顺和其妃子、儿子,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王玄策高高兴兴押着俘虏回长安报捷去了。

王玄策“小人物”办大事,但唐对印度没有领土野心

  王玄策虽然以一人之力,借兵灭了印度一个邦国,但这个历史上的“大事件”并没有引起唐朝足够的重视。王玄策只是因功被封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个什么官呢?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当过这个官,有诗“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为证。白居易年到半百了才当了这么个官。这官职不大,所以史书也并没有为王玄策单独立传,王玄策青史留名,还是后来被挖掘出来的故事。

  唐朝为什么没有重视这个重大事件呢?因为唐朝对于印度并没有领土野心,在西方,唐朝面对的近邻是吐蕃,离印度还远着呢。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唐朝对印度的政策,是亲和。因此,虽然王玄策击败了印度,但唐朝并没有改变与印度诸邦国亲近的国策。王玄策与中天竺的战争之后,唐朝很快恢复了与天竺诸国的关系,公元691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一同到唐朝的首都长安入朝进献。

  王玄策的灭国之战对于吐蕃和泥婆罗国是大有好处的,最大的好处是领土扩张与势力范围的扩大。但吐藩的强大,当时并没有影响到唐朝的霸权,所以唐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唐朝除了宣扬了国威以外,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上的好处。实际上,吐蕃的强大对于唐朝有害无益,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与唐朝由亲变敌,灭吐谷浑,侵入西域,与唐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这都是王玄策与中天竺之战引发的副作用。另一个副作用是,王玄策向唐太宗引进了中天竺的“老寿星”婆罗门那罗迩娑婆,这个吹嘘活了二百多岁的印度人向唐太宗进献“仙丹”,唐太宗本不信“仙丹”之说,被这位印度人忽悠的相信可以长筹长生,结果病重时将“仙丹”做为救命良药,吃完后无效去世,享寿52岁。王玄策引进的这个“人才”成了蠢材,难免不受诟病,大概这也是他再没有升官的原因之一吧。

未标明来源于“历史春秋网”的稿件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邮箱:6465372@qq.com;QQ:646537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