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车流如织。超过一半的家庭都开上了私家车。为了限制车流,防止交通堵塞,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办法,比如限行,比如单双号,比如摇号买车,比如鼓励绿色出行,等等。但饶是如此,一到上下班高峰期,还是会出现堵车状况,这在大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交通就不会出现堵塞呢?
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堵车”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时代,“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中国人那个时候,那是相当的扬眉吐气。汉初之时,百废待兴。秦朝因为扫平六国,又北上征伐匈奴,南下荡平百越,加上修长城,修阿房宫,建秦皇陵,消耗了大量的国力。秦末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又是四年。乃至到了刘邦建国之时,“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就连皇帝刘邦也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上朝。这个时候,当然没有交通拥挤的情况,不存在“堵车”。
因为经济萧条,所以汉王朝采取了鼓励经济发展的措施,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文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除田租税之半”,有一年还田租全免。自己带头节俭,艰苦创业;汉景帝继承父亲国策,以德化民,百官在农耕时亲自下地,带头种地兴国。经过三代人七十余年的努力,到了汉景帝执政后期,终于使国家的经济状况得到好转,实现了国富民强。“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富裕到什么程度呢?国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乃至于陈粮都腐烂了;府库里铜钱因为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国家有了钱,民众有了钱,自然就会优先解决衣食住行这些问题,其中的“行”就是交通工具。那时候虽然没有发明汽车,但马车就是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皇帝自然配上了毛色一样的马匹,将相也不用坐牛车了。不但上层社会坐上了马车,普通民众也有了“私驾”。而且,很多官员越权使用豪华马车,有人“车服拟于天子”,敢同天子乘坐的马车一样。有人“车不累期”,马车没到使用年限,就更换新车。汉初本来不许商人车坐车马,到了后来这条法令也形同虚设,商人“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因为有钱,比别人乘车更牛。于是造成“牛马车舆,填塞道路”的状况,牛车和马车,把道路都塞满了,出现了汉朝时的堵车现象。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柏油马路呢。这一“堵车”,比现在闹心得多。
汉朝的马车“烧油”更多
现在民间有一句口号,买车容易养车难。买车一次性消费,攒点钱也就买到手了。但养车,既要买保险,又要交过路费,还要保养、修车,最大的花费,是烧油。跟现在比起来,马车是不是消费比较少呢?
其实不是的。马车虽然不烧油,但马是吃粮食草料的,吃多少草料?司马迁说“马一匹则百金”,听起来是不是很害怕,如果用粮食来计算,一驾豪华车的费用,一年为一千石粮食,相当于现在的27000斤粮食。将近三万斤粮食,养一部“车”,够一个五口之家十年的吃饭费用了。所以古代养一部“马车”,也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能养得起的。
所以我们看,能坐得起马车的,大多数还是官员,以及富得流油的商人。汉朝的副部级干部,每年的薪酬是两千石粮食,挣得不少吧,但如果养一部“豪华马车”,需要拿出一半俸禄喂马,这比现在开轿车不划算多了。为了养车挣面子,有的清官乃至到了吃“糟糠”的地步。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了。为了抵制国家的用车政策,汉朝一位叫贡禹的御史大夫,向皇帝建议减掉三分之二的豪华车辆。
汉朝的“限车令”比今天更严厉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朝廷不得不想办法解决。一是征“车马税”,用交税的办法限制人们买车。汉武帝时期规定除了军车与公务用车,老百姓乘车就交税,交多少呢?一匹“马力”的民用车,每两千钱中交税一百二十个大钱;一匹“马力”的商务用车,加倍征税,每两千钱中交税二百四十个大钱。这可能便是汉朝时的购置税吧。如果偷漏税,汉朝的处置办法也很严格,“偷漏车马税,罚没车主车辆和家产,充军一年”,不但把车马没收了,就连家产也没收了,还要判罚你一年充军的刑罚。汉朝打击偷漏税的法条,比现在严厉得多。
二是提出“节车舆”的口号,《盐铁论》中说:“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这是汉昭帝时候的事,其中的“节车舆”就是指的对车辆进行限制使用。当然,这个口号提出来,在那个富裕的时代,也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因为从上到下,奢靡之风盛行,对于富人来说,那个时代谁会选择绿色出行呢?象邓通那样的,炫富还差不多。
所以,虽然朝廷采取了很多的限车令办法,但并没有改变汉朝交通拥堵的状况。这里面的原因,一是当时国家富裕了,人们有乘车的欲望;二是国家休养生息,人口激增的因素;三是当时的马路狭窄,没有现在的马路这么宽敞;四是国家规定什么级别的官员必须配什么样的专车,不乘车上班是违反国家制度的。综合起来,汉朝堵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