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的一些成语典故比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讳疾忌医守株待兔管鲍相助等都出自韩非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才学智慧异于常人。
韩非子和李斯师出同门,他们都是荀子的高徒,李斯自认为在学问方面比不上韩非子。韩非子喜欢研究刑法法律方面的知识,主张以法治国,他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韩非子有口吃的毛病,说话不利落,但是他善于著书立说。
韩非子的著作传阅到了秦国,秦始皇看了后,感觉找到了知音,他惊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如果能认识此作者,能够他交流往来,我真是三生有幸,死而无憾了!那么高傲的秦王,都为韩非子折服。
韩非子在《说难》中很中肯的写了游说上司的智慧:“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简而言之就是要会说话,要说到对方的心里去,人家才高兴。
韩非还善于揣摩上司的心理,并长篇大论的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谈问题要得当,如果触及到上司心中的秘密就会身遭危险;如果你和上司议论别人的短处,就会被认为是想离间他们的关系;和上司谈论地位卑微的人,会被认为是想卖弄自己;和上司谈论他喜爱的人,会被认为你是在拉关系;说话也要有技巧,太直截了当,就被认为是不明智,有可能被斥责;如果言辞琐碎冗长,就会认为你邋遢不果断,有可能被雪藏;如实陈述意见,就被认为是怯懦而不敢尽言;思考谋事范围过于宽泛放任,就被认为是鄙陋和倨傲。总之要慎言。
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觉得和上司相处好难,有没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韩非子还用故事讲述道理。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宋国一个富豪,家里因为下雨导致墙壁损坏,他儿子说必须把墙修好,不然会招贼,他邻居的父亲也这样说。到了夜里,家里果真招贼了。富豪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聪明,却怀疑邻居就是盗贼。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真话和真心未必得到外人的信任。
另外一个故事说郑武公要讨伐胡国,就把女儿嫁到胡国,他问大臣:“我想打仗,打哪个国家啊?”关其思说:“就打胡国。”关其思当然必死无疑了,因为他说出了上司心里的秘密。郑武公对外宣称:“胡国郑国亲如弟兄。关其思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死有余辜。”胡国知道后,大喜,放松了警惕,后被郑国占领。
再有一个故事也挺有意思,美男弥子瑕一直是卫王的宠爱,一次母亲生病,他偷偷驾着卫王的马车出宫,按照法律是要被砍掉脚的,卫王听说后,赞叹说:“真孝顺啊!宁肯犯罪也要看望母亲。”一天,弥子瑕陪卫王外出游玩,吃了个桃子觉得很甜,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王吃,卫王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给我吃。”
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王,卫王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还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王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上司欣赏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上司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无论谏说还是做事,更要察看上司的爱憎,然后再做决定。
看完这些职场经验书,觉得韩非子真是一个专业的职场培训师。
再说韩非子的个人经历,正是因为秦王的赏识,引发李斯的羡慕嫉妒恨,起了加害韩非子的心。
韩国弱小,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韩非子曾多次上书劝谏韩王,韩王熟视无睹,依然我行我素,不修正法律,不任用贤德的人才,不重视军事力量,反而提拔不务实的国家蛀虫。韩非子感到非常悲哀,将内心的悲愤寄托在创作上,所以才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几万的著作。韩王确实够悲哀的,身边有这么一个国家栋梁,却一点都不珍惜。
与韩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始皇则求贤如渴,为了能得到韩非子,为己所用,他派兵紧急攻打韩国。见到韩非子以后,秦始皇非常高兴,但也非常犹豫,所以暂时也没重用他。这时,李斯和姚贾趁机诽谤韩非子:“韩非子毕竟是韩国的公子,他只想为韩国效力,不想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或许早晚他要回到韩国去,不如趁早杀了他。”秦王觉得说的有道理,就让人给韩非子送去毒药,命他自杀。
可怜满腹经纶的韩非子,一直教别人怎样洞悉人心,慧眼识人,生命攸关之时,秦始皇根本没有给他游说保命的机会。秦王后来后悔了,赶紧派人去赦免韩非子,却为时已晚,白白牺牲了一个国家栋梁,实在是历史最沉痛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