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北角是小上海,里面住着我这样一个小毛头。387号英皇道一幢四层高唐楼,一梯两伙,八个单位,几乎全是上海人。咱家六口,连两位女佣,住在三楼;隔邻萧姓人家,楼下施宅,三家人常往来,上海话讲得叽哩呱啦响,每逢过节,三家齐集,喝茶、吃饭,打牙祭、搓麻雀,喧天闹地,不亦乐乎。上海人爱串门子、闲话家常,你来我往,闹过不停,热闹得教人烦厌。可现在想烦也不能了,邻里见面不相认,笑问客人侬是谁?人情冷,跟物质欲有关。以前物轻情义重,今日物重情意轻,套不到交情。既称小上海,当然不乏名人,早一辈有徐季良、王国梁、王志圣、萧三平、沈吉诚、包玉刚、邵逸夫、董浩云……包、董皆船王,声名远播人人知,邵逸夫是影城大亨,洋人敬三分。
可徐季良是谁?怕知者不多,便是如今苏浙同乡会的奠基人,当年上海人的大佬。彼非巨贾,力量老大,跟台湾关系好得交关,那时做生意没台湾不行,要跟台湾打交道,非靠徐老之力。邵逸夫、董浩云、包玉刚,财厚名高,见到徐老,都得哈腰叫声老大哥。徐老笑脸相迎,不一定卖三人赈。他身边有个老朋友,乃八拜交,名曰萧三平,人称三平伯,老上海均知其名,淡薄名利,两袖清风,徜徉江湖,沪人尊重。父亲告我三平伯义薄云天,活人无数。香港沦陷时,三平伯谙日语,跟日宪兵队长甚为相得,因而救了不少同胞。一有人为日兵抓去,家人便跑去求助。三平伯总是裂开笑口道:“侬勿要吓,有三平伯嘛!我到宪兵部去讲讲斤头!”满腹经纶,辩才无碍,不待一两个钟头,人便放了出来。感恩不迭,送上厚礼,却之,曰:“打仗辰光,花额种铜钿做晒?摆回去俾小路路买糖吃!”坚拒不收,万般恳求底下,只收一条香烟意思意思,馀尽璧还。父亲说要没萧三平,不少人会活遭殃。
父亲三七年太平洋战争时期身陷香港,发挥爱国心,跟老朋友翁灵文参加救国话剧团,排戏抗日。不意其后为密侦所告,被邀往宪兵部问话,急煞大妈,泪堕如珠,涕零如雨,奔往求助。三平伯闲话一句,袜子没穿上,三脚并两脚,跑到中环宪兵部“相谈”后,父亲无事释放,大妈如见久旱云霓,悲喜交集。地下皆冤肉,人间半劫灰,别后再相逢,焉能不抱头。父亲感恩,每逢过节必挽佳酿诣萧门。我见日文管用,求三平伯教我。平顶头的三平伯,手拄士的克,抚我头说:“等侬长大,三平伯保送侬去东洋!”可惜未待我长成,三平伯已作西归。
黄国梁有人认识,纯乎四五六这块牌匾。这是英皇道上海名店,名头不下启超道老正兴。店面两间,宽敞堂亮,雅座整洁,菜式色香味俱全,清炒虾仁呱呱叫,小河虾天天杭州运来,青豆炒之,碧绿晶莹,入口鲜甜。韭王炒鳝鱼,无骨无腥,清香扑鼻,足振食欲。母亲最喜这里的豆瓣酥,老正兴大有不如。王老板四海,江北大亨马老爷落难,每天管两顿饭,还有馈赠,马老爷不敢受,黄国梁怒道:“大家上海人,我勿照应你,还算是人弗?”马老爷眼泪滂沱,无言以对。上海后一辈名人尚有金庸、倪匡,都是一等一的大作家,前者武侠小说纵横天下,百年罕见,人死名犹留;后者精于科幻著作,涛汹浪急,构想雄奇,三地两岸,后继乏人。上海文人今已式微,即便四大海派作家萧思楼、方龙骧、冯凤三和何行,今亦不易得,大汉天声,已成绝响。文人以外,还有大科学家、一代名儒高锟,发明光纤,造就了网络世界,年老失智,不能自顾,饱受煎熬,天道何其无宁?至于影坛大亨邵逸夫,为银色男女织梦,娱乐千万观众,蕞尔小岛变身东方荷里活。鸣呼!盛极必衰,八十年代后,北角上海人渐少,代之而起者为福建帮众,团结齐心,财雄势大,盘踞北角,生人难近。偶过北角,汗毛凛凛,快步走过,心跳始歇。此为昔日所无,何以如此?不得而知。